[小军师遴选导语]新仕途教育小军师遴选中直、省市遴选笔试冲刺班、长线班、一对一辅导预约报名中!最新一期笔试强化班马上开课!小军师课程咨询QQ857118361;电话(微信号)13167500566
2017年 4月 15日湖南省文化厅遴选公务员
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材料一: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 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文化法律法规体系; 全国人大立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 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 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材料二: 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
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育人原则; 充分发挥文化凝聚共识的作用。 材料三: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履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职
责;
贫困群众群体的“文化补债”;
如何繁荣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政府文化系统、文化
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如何让公共文化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亦是政府文化系统、文化工作
者面临的问题。
材料四: 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国家文化软实力;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最基础的还是文化自信; 增进文化认同。 材料五:
A城区探索群众需求导向的文化服务,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荣获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区;
将文化因素与休闲娱乐充分融合;
整合文化资源;
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
D街道深处挖掘非遗资源。
材料六:
2017年全省文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文化部工作部署,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主题,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突出培育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任务,聚焦文化强省这个目标,推进精品创作、文化惠民两项工程,突出特殊人群、城乡统筹、品牌活动三个重点,完善现代公共 文化服务、现代文化产业、现代文化市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四个体系,努力开 创全省文化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发展“十三
五”良好开局的关键一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重要一年,也是夯实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基础承上启下的一年,当前我省文化建设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
省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直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 导下,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勇挑重担,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严实的作风,掀起文化强省建设新高潮,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问题:
请以“加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议论文。
要求如下:
1、观点明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3、参考给定材料,但又不拘泥于所给材料;
4、字数在 2500—3000字之间。[参考解析]
1.参加考试考生为 150人左右,招考 5人,进入面试的比例约为 10:1。
2.此次考试题目与文化厅职能紧密联系,备考部门遴选一定要对部门的发展
规划、年度总结、重点工作非常熟悉。
3.湖南省 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湘办发〔2015〕39号)。
4.此次考察议论文,今年湖南省的选调已经多次考到议论文,如 2017年 4月 9日娄底市委办公室以《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为参考,结合材料,写一篇 2000字的议论文;2017年 3月 25日宁乡县委组织部以“责任、负责、担当”为题写一 篇不少于 1000字的议论文;2017年 2月 25日长沙市委政研室围绕“为敢于担当 者担当”为主题,就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鼓励干部奋发作为的要求,写一篇评论 文章,不少于 800字。考生对议论文写作要引起足够重视。
5.本次考试就考一道大作文,再次证明大作文是遴选考试的重头戏,虽然公
共基础知识在一些部门(如前几天科技厅)也考,但毕竟是少数,考生复习过程
中要注意抓大放小。
[参考范文](2999字)
打造湖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版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之纳入了文化强
省建设的总体部署,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对
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
[2015]2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实现到 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省还 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扎实解决。
一、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中直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相比,与全国先进省市区水平 包括平均水平相比,与我省群众对文化小康的期待相比,我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以下方面比较突出。
1.社会认识有待提高,构建合力有待加强。
尽管中直和省级层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在市 县层面普遍对公共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真正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领导、规划、投入、建设和考核。党委和政府之间,宣传、文化、广电、 出版、旅游、文物、体育、财政、国土等部门之间,国有文化单位、社会文化团 体和民营文化机构之间,还没有形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强大合力和一盘棋格局, 区域范围内的文化设施,如学校图书馆、企业影剧院等还没有形成共建共享对公众开放的机制。
2.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投入保障有待增加。
近年,中直和省级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有较大增长,但市、县两级投 入不均衡、不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2013年我省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 21.63元,全国排名 27位,中部六省排第 3位。公共文化单位普遍缺乏运行经费、多数没有 创作经费,基建经费缺口较大。截至 2013年底,我省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 建筑面积排名第 29位;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排名第 26位;平均每万人拥有 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排名第 24位。按照国家公布的指导标准,我省公共文化设 施差距较大,存在旧、少、小、破现象。
3.服务主体有待培育,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我省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广播站、影剧 院、艺术团体、电影管理办等国有文化单位,普遍基础条件差、经费保障不够、改革不到位、用人机制僵化,特别突出的是文化专业人才奇缺、人员老化,甚至 有些人在编不在岗,一定程度上存在养人现象。政府有限的文化投入基本上投入 到这些活力不够、人才不优、能力不强的体制内部门,没有多少资金用来扶持社 会力量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一些基层文化单位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文化服务项目,有些单位是人员做别事、场地挪他用。
4.服务内容有待丰富,服务形式有待创新。
我省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送戏曲、文艺、电影、图书进社区、 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还有电视、广播的村村通、户户通以及不定期组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由于公共文化提供主体人才缺乏、资源有限、供给机 制固化,对公众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回应性十分有限,往往是“送”多“种”少, “旧”多“新”少,“俗”多“雅”少,“个”多“群”少。有时一场电影只有 几人观看、送戏下乡年年老节目、农家书屋常年一把锁。而大家喜欢的网络文化消费、互动性文化活动、高雅艺术欣赏、珍贵文物观赏等有待纳入服务体系。
二、加快推进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建议
年初,经中直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审定,中办、国办颁发了《关于加快构 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目前,省委省政府已责成省文化厅作为主要牵头部门研究起草我省贯彻该意见的实施办法。根据去年民进湖南省委组织、省 文化厅配合参加的相关调研,我们认为,湖南省一定要在全面贯彻要求、正视存 在差距、加大工作力度、彰显湖南特色、发挥湖南优势上下功夫,加快推进我省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步伐。
1.加大领导推动的力度。
建议尽快出台《湖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加强顶
层设计,对公共文化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队伍、保障、管理服务等进行统筹 规划,合理配置。仿照中直做法,建立有宣传、文化、广电、出版、旅游、文物、体育、财政、国土等部门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突破体制障碍, 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交流与合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 党委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2.加大社会参与的力度。 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
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推广运用政
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鼓励 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比如,今年就可以从各级政府 送戏下乡文化惠民项目中扩大政府采购民营院团演出的资金比例。
3.加大共建共享的力度。
发挥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推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引导城市社区居民和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 建设、管理和监督,维护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参与权和自主权。调动驻村(社区) 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力量,统筹资源,共同参与基层文化的管理和服 务,形成多元联动格局。扎实推进社区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社区服务网格进行管理,培育城乡社区互助文化,营造社区和谐环境。
4.加大特色彰显的力度。
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 与活动,并注重融入地方文化、彰显湖南文化特色。坚持继续抓好“欢乐潇湘”群众文化活动、“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活动两大全省性特色公共品牌文化活 动。把“文化湖湘”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拓展成为“文化湖湘•大讲台、大展台、大 戏台、大舞台”。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项目建设,力争一市(州)一项品牌文 化活动,一县(市、区)一项特色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区、企业、、农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
建议结合我省扶贫攻坚总部署,出台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扶贫攻坚 行动计划。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老少边穷地区服务和资源缺口,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以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 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文化帮扶等为重点,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 贫项目。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省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 改善。
6.加大财税支持的力度。
建议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稳步增长的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省级财政要保障
重要标志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公共文化品牌作品的打造。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 力度,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支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基层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 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 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落实现行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公益 性文化事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规定。
7.加大立法保障的力度。
现在国家已出台的有关公共文化的法律法规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博物馆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正在出台的有《公共图书馆法》《公共 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我省应加快制定相关的实施办法,今年出台好《湖南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实施办法》,做好《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办法》 的立法调研准备工作。
[相关范文 1]
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
议。
一、基本情况
按照市委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总体部署,市区两级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服务内容方式,推进基本服
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 10个区市全部被评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6个区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2013年青岛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山东 省唯一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4年青岛市成功当选 2015年度全 国唯一的东亚文化之都。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走在全省前列,而且 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近年来,新建、改扩建了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已建成覆盖城乡的市、区(市)、
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市 13处公共图书馆和 13处文化馆全部为国家一级馆。每个镇(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2014年以来,实施了《青岛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 范区后续建设规划(2014—2016年)》,加大了区级市民文化中心建设力度。各 区市规划建设了 11处市民文化中心,总投资达 49.2亿元,总建筑面积 69.7万平 方米。这些新规划的市民文化中心融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于一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引擎。全市累计新 建、改扩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中心 900多个,做到了“六个一”标准配置,即建 有一个多功能厅(文体活动室)、一个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一个公共电子阅览 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一个特色文化展示室、一个宣传橱窗(阅报栏)、一个文化广场,基本实现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农技推广、 卫生计生、便民服务、体育健身等一体化综合服务。
(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进一步深化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目前,全市 56处文化场馆实现免费开放,包括 30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26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每 年服务市民超过 700万人次。各街道、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全部 实现免费开放。从 200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设立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专项经费 400 万元,让更多市民享受零门槛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全面实施全民阅读工程。每年在全市范围举办全民阅读活动 100余项,
编印适用图书配送至农家书屋,同时对全市 6040家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升级。2014
年印发了《关于实施全民阅读工程建设图书之都的意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人
数超过百万人次,让书香飘满岛城的大街小巷。
三是大力开展市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以元旦、春节、元宵节等
传统民俗节日为重点,组织“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等大型群众公益文化活动 1
万余项。开展公益演出、文化辅导等文化下乡活动,市、区两级每年送戏下乡进
基层 3000多场次,把精彩的文艺演出、展览培训送到社区百姓身边。
四是推进农村数字影院建设和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支持农村影院建设,全市
共有 8家县级城市多厅影城,共计 46厅 5740座,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 6.5万 场,让更多农民有机会走近电影。
五是扎实推进文化关爱工程。大力开展“艺术彩虹”文化走基层、“情系新
市民”等公益文化服务,提升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公 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外来人员城市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二、主要做法
(一)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
青岛成功当选 2015年东亚文化之都,是我市文化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东 亚文化之都”是配合国家周边外交工作大局,在东亚区域开展文化合作、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品牌活动。当选东亚文化之都,使青岛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 具有里程碑意义。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给青岛公共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 来了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计划,将为城市留下泽被后世的文化 遗产,给东亚文化之都的品牌建设带来创新持久的影响,让市民享有更加丰富、更加多样的文化资源,让文化的力量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更加注重文化活动与市民需求的对接
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推出了“文化点亮青岛”行动计划,
满足市民各层次、各方面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组织开展了 2014首届“无与伦比”
市民五王才艺大赛,成为全国第一个面向市民,同时在一个平台进行五项艺术门
类海选的市民才艺展示舞台。这次活动报名参赛的选手达 4.3万人,参赛节目 4300
多个,市民参与网络、微信互动累计 598万次,打造了一条城市文化总体追求与
市民文化个性需求相互融合的创新路径,搭建了一个政府文化主导与群体文化创 造完美对接的崭新平台。此外,还推出了“微演艺”“六进”、24小时自助图书 馆、移动阅读平台、流动“文化餐车”等一系列新举措,开启了“公交阅读青岛 号”等全民阅读新模式,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始终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工作的主线。
一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奖励。出台了《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
法》,涌现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2014年,征集文艺作品和文 化品牌活动 500余项,对 69个项目给予了经费扶持。当年获得省级以上重点文艺奖项 120余项,3部作品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占山东省获 奖数量的一半。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获鲁迅文学奖,木偶戏《农夫与 蛇新传》获首届全国木偶大赛银奖,茂腔《支书张玉刚》等 7部作品获第十一届 省“文艺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17件作品在“泰山文艺奖”评选中获奖。与中新社青岛支社合拍的纪录片《1914,青岛永不能忘》通过了全国重大革命和重大 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核。
二是做好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筹划。2014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国际小提
琴比赛和中国青岛国际水彩画双年展。青岛文化艺术季邀请莫言、欧阳中石等 15名文化大家莅临青岛,举办讲座、书画展等近百项活动,让市民近距离领略艺术
大师的风采。
三是特别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目前,我市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18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11项。同时,
不断加强“博物馆城”建设和名人故居保护,青岛成为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水
下考古专用船的母港。
(四)更加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转型
一是运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实施了公
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制作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电子地图,以图文并茂的形 式描绘市、区、街道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基本信息,让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 为打造“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基 础。
二是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出台了《青岛市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将文化志愿者长效机制建设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 制度体系。在市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设立专门的公益岗位。 鼓励各类文化社团加入文化志愿团队,积极参与公益文化活动。
三是努力畅通与市民沟通渠道,打造“文化点亮青岛”文化金点子征集平台。通过青岛日报和青报网向社会各界征集文化发展的好建议、好方案,为广大市民 表达文化诉求、参与文化建设开辟了新渠道,搭建了新平台。
三、存在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市民文化需求还有差距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与兄弟城市相比、与市民文化需求相比均
有差距。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不足,网络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城乡
发展不均衡。政府主导举办的文化活动与市民需求不尽一致,市民参与度不高。 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与先进城市相比有差距,如市图书馆建设面积在全国 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列第 10位,市群众艺术馆排名第 6位,仅为济南市文化馆面积的 52.5%。
(二)叫得响、立得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艺精品仍然缺乏
虽然,近年来我市也有一些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但各文艺门类发展水平不 平衡,少数门类“一枝独秀”,优势门类不突出,大多数门类乏善可陈。总体来讲,缺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艺精品,“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依然存在。 此外,我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虽然数量众多,但在全国有较大知名度、在群众中 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还不多。
(三)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还较为薄弱 目前,文化人才工作存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不够、基础人才挖掘不够、基层队
伍培育不够等问题。文化人才的创新能力欠缺,高端文化人才尤其是大师级文化
创意人才匮乏,文化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老化、视野不宽、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
新精神,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四)公共文化服务手段相对传统和落后
全市缺乏统一的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数字化建设存在局部性、碎片化问题,
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相对滞后,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不
相匹配。
(五)基层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仍有存在
部分区市基层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管理不到位,居民知晓率、使用率偏低,
部分好的设施因为缺乏必要的配套而空置。
五、下步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一系列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时的重要指示,全面实施 “三一四一”文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规划引领、政策驱动、跨界融合”三项机制,着力打造世界级影视 文化高地,着力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艺精品生产、文化遗产保 护四大体系,着力构筑一个文化人才自由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求,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一)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以 “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编制为统领,寻标对标国内国际先进城
市,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规划的编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 设施,大幅提升“软件”水平,使青岛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之城和体验之地。以“千万平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全域统筹、 三城联动”发展框架,优化“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 公共文化设施梯次布局,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升级。
(二)推出“文化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
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由实体向虚拟扩展,为
市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完善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 上文化馆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数字提升工程,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高品质数字电 影服务,为农家书屋配备适用的数字出版物。
(三)培育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办好首届市民文化节
以“市民是主角、社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为宗旨,创新、拓展市民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在市级层面,在首届市民五王才艺大赛基础上,将比赛拓展至 中日韩东亚文化之都城市,让市民有机会走上国际舞台,担当文化使者,向世界 传播青岛声音,打造享誉全国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在区市、街道和社区层面, 通过在市民家门口举办文艺汇演、特色节会、展览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好地满足市民参与文化活动、欣赏文化演出、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
(四)以政策创新为驱动,营造各类文艺精品创作新生态
进一步完善文艺精品奖励扶持政策,创新文艺精品生产机制,采取增加文艺 创作专项资金、文化与金融合作、引导社会资本介入、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等方式,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力作。探索“多方投资、联合出品”的创作模式,形成一 批极具青岛地域特色、体现青岛人文精神的影视精品,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 影视制作基地。着力办好中国公共艺术大展,启动城市公共艺术立法,塑造富有 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艺术氛围与城市环境完美融合的艺术之都。 (五)创新文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邀请国际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委员会,成立青岛文化研究院,打造文
化改革发展“智库”。做好中国水彩画博物馆组建工作,吸引艺术人才齐聚青岛, 打造国家级水彩画学术收藏、研究、创作、推广基地。精心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为广大文艺干部搭建激发智慧、锻炼才干、积累经验的舞台,让文艺骨干深入群 众、深入生活成为文化工作的新常态。深入挖掘草根文化人才,使更多的民间能 人有舞台展现、有机会提高、有能量辐射,发自内心地支持文化工作、参与文化 工作。
(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建立和完善稳定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资金投入方式,使投入资金
更好地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宽投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
化服务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源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七)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动力和活力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机制,制定更加科学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指标和考核路径,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效率;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 制,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 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为民、惠民、育民的民心工程。
报告完毕,请予审议!
[相关范文 2]
关于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计划,今年 8月,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在分管主席带领下, 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开展调研活动,现将有关情 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以建设“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为统揽,以打造“康泰、富态、祥泰”城市主题文化为主线,以争创省级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市和示范乡镇为抓手,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 向,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文 化服务和管理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加快。“十二五”以来,我市投资近 20亿元,规划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约 17 万平方米的泰州市文化中心,各市(区)也相继建成或在建一批公共文化设施。 目前,全市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 7个,文化馆 7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 33 个,镇(街)文化站 99个,村(居)文化室 1852家,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 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文化 便民、文化惠民”原则,组织开展了“百团千场”、“百姓大舞台”、“新创文 艺节目巡演”、“送戏下乡”等系列惠民文化活动,年均演出 300多场次,受到 群众的普遍欢迎。三是文化品牌活动影响广泛。自 2010年至今,我市成功举办了6届“中国泰州梅兰芳艺术节”,现已成为泰州乃至全省的文化品牌和艺术盛事。 各市(区)结合本地文化,不断提升内涵、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活动,如靖江市的“靖江文艺节”、泰兴市的“银杏艺术节”、兴化市的“板桥 艺术节”以及姜堰区的“激情三水”、海陵区的“梅兰芬芳”、高港区的“大江放歌”等。
二、主要问题
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中直、省、市 委要求和群众期盼,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城乡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发展不平衡,存在总量不 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 室等公共设施,受业务人员缺乏、保障经费不足、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 约,未能很好发挥作用。二是财政支持文化建设力度仍显不够。我市各级政府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农村文化 事业投入低于城区文化事业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常活动经费不足,尚未建 立起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和形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远不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目前的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存在时间较短、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的情况,公共文 化供给模式、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比较突出。四是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不能适应当前发展需要,存在人员编制少、队伍年龄 老化、知识结构单一、专业人才匮乏、人员流失严重、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等 问题。五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还未形成气候。目前,一些社会力量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很高,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社会力量还存在开放范围有限、项目“准入门槛”过高、相关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三
五”规划,统筹谋划,合理布局,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特别是社区和乡村倾斜,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注重突出地方特色,结合当地地域特点、人口素 质、历史文化底蕴等,切实把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地域特色鲜明的精品工程。加大 资源整合力度,对现有文化场馆进行改造利用,使其具备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 心、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积极创造便利条件,吸引群众走进文化 阵地,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2.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具
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扶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做到目
标明确化、项目具体化、资金透明化。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支出比重,保证公共文化服务预算支出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幅度。加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投入,重点用于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圆满完成村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任务。
3.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
统筹协调,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以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政府公共文化供给与百姓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丰富 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传统节日和各种节庆活动,加快推进特色文化建设, 努力实现一地一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不断 创新服务载体,加快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通过数字平台、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技术手段,实现文化资源共享。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 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在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 将梅史馆、学政试院等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纳入其中。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 的监管,研究制定科学考核评价办法,不断提高现有场所设施的利用率、共享率和服务效能。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信等宣传平台,动态发布公共 文化活动信息,方便公众及时参与。
4.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机制多样,管理灵活的基层 文化工作队伍结构体系,吸引有艺术专长、热心基层文化工作的大学生和乡村教师,充实到基层文化队伍中。积极推进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调动社会文化艺 术资源和力量,激发群众文化热情,发挥社会文化团体组织作用,加强群众文化 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将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各地人 才结构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划,多途径破解基层文化人才困境。重视对现有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岗位技能资格认定机制, 实行职业化管理。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树立精品意识,狠抓质量管理, 努力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5.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制度创新,放宽“准入门槛”, 制定完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加快培育社会性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综合采用多种手段,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提 供设施、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 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加大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以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水平。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比如建立流动文化服务驿站,以文化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流动非遗展示等形式 为载体,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同时还应当促进对外文化 交流,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有些外地优秀民俗文化和精彩的非遗表演也可引进,以利于充分发挥现有演出场所的作用。
(题目与解析来自网络,仅供参考。非小军师内部培训材料。)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小军师面试”或“小军师遴选大讲堂”
使用QQ“扫一扫”功能添加“面试报名咨询”或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面试报名咨询”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最新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实战派辅导 浸泡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