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军师遴选导语]新仕途教育小军师遴选中直、省市遴选笔试冲刺班、长线班、一对一辅导预约报名中!最新一期笔试强化班马上开课!小军师课程咨询QQ857118361;电话(微信号)13167500566
2015 年 10 月 11 日郑州市委宣传部遴选
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上午时间:3 个小时)
一、公文写作
材料背景:“一带一路”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问题:请根据材料,写一篇关于“一带一路”内容的调研报告,供领导参阅,要求 1500 字以上。
[参考解析]
“一带一路”是遴选公务员考试的高频热点词汇,调研报告是遴选考试中公
文写作常考类型公文。
[参考范文](2177 字)
“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总体呈现东快西慢、区域差距扩大态势,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新问题、新矛盾。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主要经济体纷纷寻找复苏之路、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之际,新一 届中直领导集体以全球思维、世界眼光,立足国际国内、联系历史和现实,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在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的同时,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战略抓手。本文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与促进国内区域 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推进这一战略政策建议。
一、“一带一路”战略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抓手
在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情况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加快向西开放。只有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人才、资金、能源、资源等要素具备,贸易金融发展扩大,才能实现西部跨越式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能提供这些发展条件,而且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能促进沿线国家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内涵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以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为目标,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一带一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沿线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它旨在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理念和平台。因此受到中亚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的赞扬,已有 60 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
本 (二)“一带一路”战略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是一个长期问题。国家相继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主体功能区等战略,总体效果不够明显。那么“一带一路”战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又有哪些独特优势呢?
一是“一带一路”战略立足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效衔接了沿线各国的利益契合点。首先是这一战略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决,一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很多国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比如我国钢铁过剩,但很多国家正在加速工业化,需要大量钢铁和建材。其次是能较好满足亚欧非国家的发展需求。中国将以带状经济、走廊经济、贸易便利化、技术和经济援助等方式推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二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应市场发展趋势,较好把握了生产要素向中西部转移的时机。过去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效果不够明显,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生产要素自动流向东部背景下,发展中西部主要靠政府投资的引导。近几年,随着我国刘易斯拐点、库兹涅茨拐点的出现,东部要素成本高企、企业盈利空间大大压缩、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原有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消失。相反,中西部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等经济起飞所需的基本条件。 派智库:政经资讯专家 三是中国综合国力、企业竞争力及资本输出能力显著增强,能在开放中实现共赢。我国长期封闭环境下的企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无法与国际展开公平竞争,中西部地区企业竞争力尤其不足。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国内企业的实力和竞争能力大幅提升,已有条件有基础在对外开放中参与平等竞争。“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中西部企业和资本走出去提供更多竞争合作的机遇。 二、我国区域经济东快西慢,发展差距总体扩大
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不断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和生产要素不断向东部倾斜集中,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开始扩大,东快西慢的走势一直延续至今。
一是区域之间经济规模差距大。首先是东部经济规模和人均 GDP 都高于中西部。其次是省份之间差距更大。再次是不同省份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按世界银行标准,我国东中部基本处于上中等收入水平,西部相对落后。
二是区域之间经济结构差距大。从产业结构看,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达。从城乡结构看,东部城镇化率普遍都高,而中西部市场主体规模较小,竞争能力有限。从收入和消费结构看,收入差距导致消费结构不同。
三是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发展差距大。东、中、西部的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差距大,且越往基层差距越大。
三、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区位和资源禀赋差异导致西部处于发展劣势。在没有足够外力作用时,生产要素集聚使地区间的初始差距加速扩大。中西部地区虽然占了近 90%的国土面 积,却缺少增长极。
二是过去发展模式下东部地区比较优势明显。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在“一部
分人先富起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战略作用下,我
国形成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发展的模式。
三是过去的发展战略未能有效缩小地区差距。面对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国 家先后实施多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但由于利用和引导市场力量的程度以及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缩小区域差距的效果十分有限。
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建议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键是遵循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基于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心一一外围理论,扩大向西开放,以产业带 动经济,以重点城市带动经济走廊。这需要综合运用规划、财政、金融和经贸等政策,抓住机遇,管控风险,统筹处理好近中远期、东中西部、国际国内、改革 与发展、实体与金融等关系,带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升级、经 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公文审查
1、材料《某某医院关于加强公文复印印发费用管理的通知》
问题:
(1)将文件中的错误内容指出并提出修改建议或意见,不需要重新起草公文。
(2)将文中的 1 到 6 条重新排版。[参考解析]
略
三、案例分析
材料内容:当前存在的公文随意,不严谨现象。
公文写作,是适应公务需要而进行的写作。与其他写作相比,公文写作有一 个根本性的特点,即必须以相关法规、规章作为原则和依据,因此,规范就成了对公文写作的一项最主要的要求。
然而近几年来,一些单位的公文写作状况在这方面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不 规范现象,尤其是基层单位,更为突出。主要表现有:XX...... [资料补充]
公文写作,是适应公务需要而进行的写作。与其他写作相比,公文写作有一个根本性的特点,即必须以相关法规、规章作为原则和依据,因此,规范就成了对公文写作的一项最主要的要求。
近几年来,公文写作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尤其是基层单位,更为突出。表现为:
1.文种误用。在向非上级的业务职能部门请求批准有关事项时用“请示”(“适用于向上级请求指示、批准。”——《办法》)行文。如某乡政府向所在县财政局发“请示”请求增拨该乡中学校舍重建经费、××省教育学院向××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发“请示”请求批准成立经营性质的“教材服务部”,甚至有××县邮政局向所在街区派出所就治安事宜发“请示”的例子。凡此种种,都是该用“函”(“适用于不相隶属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办法》)而用了“请示”。文种误用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因不了解有关法规(如《办法》)的调整变化而仍沿用旧的做法使本的公文运作表现出滞后性,以致不规范。如××县教育局就全县乡镇中小学校舍的普查问题向上级××县人民政府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以“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的询问。”——《办法》)行文请求批转各单位、各乡(镇)政府贯彻落实,其发文时间为 2004 年 4 月。由于《办法》已将“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办法》)列入法定公文文种,而且“意见”可以全方位使用(上行、下行、平行),所以,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凡过去用“请示”、“报告” “请求批转”的内容都应改用上行的“意见”,或换言之,原来“请示”、“报告”所具有的“请求批转”的功能已由“意见”取代。
2.发文不必要地升级。××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就本县所招聘的合同制市场管理人员着装的经费列支问题向上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发“请示”请求指示。这实际是另一种性质的文种误用。公文运作有一条“发文不升级”原则,即可以用“函”的形式发文就不应以文件格式发文。上例所涉及的事项,发文者完全可以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计财科发“函”询问,而不必将发文升级为文件格式的“请示”,这样会导致公文处理环节不必要地增多,甚至造成公文“旅行”而使办文效率降低。这里需要附带提及的,作为上级,对于下级的“请示”,也不必一律用“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的请示事项。”——《办法》)回复,应视具体情况确定回文规格,就一般性、个别的问题可以通过其办公部门以“函”的形式回复,这也显示了“发文不升级”原则。当然,这样运作时应有上级的批准或授权,并在回函中明确显示。如国务院办公厅就经常代国务院以“函”的形式回复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国务院各部委给国务院的“请示”和“意见”,这正是“发文不升级”原则的充分体现,足资基层学习、借鉴。
3.“报告”夹带请示事项。某培训中心以“报告”向其上级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并在文末提出明年增拨预算经费 10%的请求,该“报告”被上级办公部门以行文不规范为由予以退回。××县教育局以“报告”行文向其上级××县人民政府汇报乡镇中小学校舍普查情况,并提出核拨××万元校舍维修、重建经费的请求,结果该“报告”被县政府办公室退回,要求重新制发。《办法》规定:“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因为“报告”是“阅件”,不能要求上级予以回复,故其时限性不强;而“请示”是“办件”,有很强的时限性,上级对“请示”一般都会很快批复。在“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该事项极易被延误。
4.公文标题不简要、不准确。《办法》中明确要求:“公文标题应当准确简 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不简要”的主要表现为标题拖沓冗长,这类问题常出现在转发性通知上。如××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转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部有关职称评定的通知时以“关于转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行 20××年职称评定工作的通知的通知”为标题。以“通知”(“适用于批转下 级的公文,转发上级和不相隶属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办法》)转发上级 的“通知”,一些公文写作指导用书对其标题的拟制都这样讲:应去掉开头的“关于”和最后的“通知”,如上例即应是“转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行 20××年职称评定工作的通知”;至于多层转发,应去掉中间层次,直转最上 一级的通知,而将多层转发的情况在正文中予以说明。这样处理自然使所拟标题简洁多了,但有一个问题应指出:去掉开头的“关于”和最后的“通知”后,标 题中缺少了中心词,使“通知”成了“转发”的宾语而非作为标题的偏正短语里的中心词,因而有欠通顺。此类情况应处理为“转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进行 20××年职称评定工作有关文件的通知”。“不准确”的主要表现为标题未能准确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这类问题常出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向上级请 求拨款的“请示”上。如某培训中心欲建培训工作急需的实验室,需购置有关设 备,请求拨款××万元,所发“请示”的标题为“关于筹建培训急需实验室的请示”。再如某街道办事处为维修汽车向其上级××区政府请求拨款,所拟“请示” 的标题为“关于汽车维修的请示”。这类情况都是误将请示的理由当成公文的主 要内容(即事由)写入标题中,所以显得不准确,前例应拟为“关于请核拨购置实验设备专项经费的请示”,后例则应拟为“关于请核拨汽车维修费用的请示”。
5.公文格式不规范。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较普遍存在于基层单位
的公文写作中。
(1)发文字号中年份依然用方括号括起。自 2000 年 1 月起,新的行政公文格式的国家标准开始实施,其中规定发文字号中的年份不再使用方括号[ ]而改用六角括号〔〕,但时至今日有为数不少的基层单位仍使用方括号。这一变动的目的在于避免引用公文标题时,在标题后用小括号( )括起发文字号,出现方括号在小括号之中以致层次不清的问题。
(2)凡发文皆署签发人姓名。《办法》和《条例》都明确规定:上行文应当注明签发人姓名。这也表明非上行文可不含有此项。它体现出了公文格式求简的原则。但一些基层单位甚至有厅局级在发文时不管行文方向,一律署签发人姓名,这有失规范。
(3)随意标注主题词。一些基层单位在标注主题词时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直接从标题中提出几个词语即标注完毕,还有的在制发上行文时才标注主题词。另外,一些单位在制发上行文时未能按上级的要求标注主题词,如某县地税局向该县人民政府行文报告工作,仍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公文主题词表标注,而未能按照该县政府的要求,依据××省人民政府公文主题词表进行标注,这就违反了《办法》中的规定:“上行文按照上级的要求标注主题词”。
(4)仍然使用“抄报”。行政公文自 1994 年 1 月起就明确取消了“抄报”,“条例”也规定不用“抄报”。这一要求也体现了公文格式力求从简的原则。但时至今日,一些单位在制发公文时,版记部分仍列有“抄报”一项。这恐怕是对不使用“抄报”存有顾虑。这是不必要的,应一律用“抄送”。
[参考答案](566 字)
这些现象之所以出现,其根本性原因在于一些文秘工作者和单位负责人法规意识较为淡薄。《办法》是行政法规,《条例》则是党内规章,对二者的法 规性质应有充分认识,这样才能重视公文的写作,去努力避免因循性和随意性。而作为行政(或部门)的负责人,应按照《办法》的要求,“高度重视公文 处理工作,模范遵守本办法并加强对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导和检查。”所以,文秘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必须增强法规意识,以保证公文写作的规范化能有一个坚 实的思想根基。
要使公文写作达到规范化,从而有意识地避免上述不规范现象,作为文秘工作者,还必须对有关的法规、规章有透彻的理解,即对每一个文种的适用内容、 范围及其他相关要求了然于胸,从而在制发公文时做到心中有数。像前面提到的不规范现象,有许多是因不了解有关要求导致的,如“报告”夹带请示事项,仍 然使用“抄报”等。
要使公文写作规范化,作为文秘人员,还应尽可能多地去阅读、学习高规格 的公文,因为一般地讲,这类公文拟制水平较高,规范性强,如经常翻阅国务院办公厅编印的《国务院公报》及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办公厅编印的《××政报》, 这样就会从所载公文实例中获得教益,包括内容上的、文面上的、行文关系上的 等等,并与相关的法规、规章相印证,再融入自己的公文写作实践中,自然会使本单位的公文拟制日益规范,自身的公文写作能力也能不断得以提高。
(下午申论,时间 3 个小时)
一、材料分析题
材料内容:为八项禁令以来,公务员“日子不好过”,离职潮开始出现。
县委书记辞职信、副县长辞职信……大概没有哪份职业,能像公务员这般,一封离职信都能成为网络热门事件。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十八大以来出台的“八项规定”、中直和地方的几轮巡视等,催生了公务员新焦虑症,第三波公务员离职潮已经到来。公务员离职潮真 的到来了吗?是个别现象引发关注,还是公务员这一职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公务
员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公务员所在单位为满足公务员生活方面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之外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照顾制度。主要包括各种休假制度、福利 费制度、冬季宿舍取暖补贴和交通费补贴等制度。
2014 年 7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 中明确规定,由工会组织的职工集体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工会组织逢年过节向全体会员发放少量的节日慰问品,会员个人和家庭发生困难情况的补助, 以及会员本人过生日的慰问等。但是,通知仍明确,不准用工会经费购买购物卡、代金券等,搞请客送礼等活动。
而调查显示,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公务员福利也略有不同,大约可归纳为:节日补贴、年终奖、供暖补贴费、休假制度、交通补贴、医疗补贴、异地安家费 等。此外,还有集体福利,还包括职工食堂、职工医务室等。
公务员福利与地区和级别也有关系。接受调查的 10 名北京基层公务员介绍, 以往节日补贴通常每个节假日有 100 元到 500 元的购物券或奖金。年底会多发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年终奖。此外,工会还会在员工过生日当月发生日卡,本命年发 生肖玩偶,还有月饼、粽子、洗衣液、电影票等不同的福利。3 名市级公务员介绍,以往年节通常为 500 元到 1000 元奖金,年底多发一个月工资。此外,还会发一些日用品或福利券。没有生日卡等福利。
10 名外地基层公务员介绍,往年年节福利通常有 500 元奖金。年底多发一个 月工资。此外,米、油、带鱼、月饼、粽子、福利卡等(500 元以内)也是福利的内容。
两名外地处级公务员则表示,他们的福利与普通科员基本一样。但各单位福利发放形式不完全相同,多少会有变化。“各单位发的东西五花八门,但都是等值的。比如,今年发大米,明年发鞭炮。按大家需求,每年都有变化。”黑龙江省某部门的一名处级干部说。
另据两名国家级公务员介绍,他们的福利是每逢节假日 500 元奖金或购物卡,过年有 800 元过节费。日常福利基本为洗衣液、香皂、牙膏等日用品。同样,饮料、粽子、月饼也是不可少的福利。
从 2013 年开始,中纪委开始针对年节违反八项规定,公款送月饼、送礼券等不正之风进行“公开通报”。在今年 8 月,各级纪检监察共查处 624 件违反中直八项规定精神案件。其中明确指出与中秋节庆违规送礼相关的有 11 起。 在记者调查的这 25 名公务员中,全都表示今年的中秋节单位没有发月饼。而且大家也知道,如果单位给员工发放月饼,就会受到严厉的处分。
不仅如此,在此次调查中,10 名北京公务员均表示,自从八项规定实施后,节日补贴取消了,几乎再也没有了部门聚餐,其他福利也都取消了。但是年终双薪还是能发到的,会折算到每个月的工资里。
而 8 名地方公务员则表示,不仅节日补贴没了,与北京公务员不同的是,地方公务员的年终奖不会折算到每个月的工资中,所以年终奖直接被取消了。 两名受访的国家公务员透露,八项规定出台后,不仅年节的福利都没了,年终奖也取消了。
基层公务员日子不太好过
北京一名基层公务员李想(化名)坦言,三年前,他研究生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到手的工资大约 4600 元。由于家在外地,每月要花 2200 元在北京与人合租房。租的房子离市中心也有一段距离,每月交通费也需 200 元左右,每月仅剩2200 元工资。
“现在单身日子不算难过,但要买房、还贷、养孩子,生活就会比较辛苦。如果还会有一些福利,最起码可以补贴一些家用,解决一下实际困难。”李想说。 与李想的想法相同,外地的一些公务员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上班,禁令中关于单位福利的规定,应是针对那些违法违规发放的财物,现在单位部分正常福利受到影响,日子确实不好过。”一名外地公务员说。 在接受采访的 25 人中,有 16 人表示,取消福利会产生心理落差,心里“有点凉”。每个节日,单位能及时慰问员工发福利,这是对员工一年工作的肯定,是“暖人心”的事儿。李想说,基层公务员还要辛苦得多,经常加班。工作后,他已经连着两年除夕没回家了。如今,取消福利也如同给他泼了盆冷水。“过节发月饼什么的,也不能算贪腐,是体现对员工的关心。”
另一名在街道工作的公务员李玲(化名)也表示,以前单位所在的工会每年 都会给员工发放礼券,这两年也不发了。虽然一盒礼品并不值多少钱,但算是单位对自己一段时间工作的嘉奖。“以前发礼品的时候不觉得什么,突然不发礼品 了,多少会产生些心理落差。”李玲说。 越来越多猎头公司开始收到公务员的简历。
据武汉媒体报道,今年 11 月份,多位猎头公司反映,收到多例公务员主动向猎头公司投递自荐信,这是往年少有的。
2013 年以来,媒体上不时出现公务员辞职案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原副局长黄力群转投律师事务所,广州公安局政治部原人事处处长陈伟才出走格力电器任副总裁,杭州金融办原副主任俞胜法加盟阿里巴巴,国家质检总局原 新闻发言人陈熙出任 360 公司任副总……这些公务员“下海”的案例也因媒体的报道而备受关注。
2013 年 7 月,四川省石宝镇副镇长赵光华的辞职感言《我为什么要辞去副镇长职务和公务员身份》在网上引发热议。
2014 年 2 月,合肥前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厅主任周大跃的辞职,更是引发公务员圈内一场不小的震动。
11 月中旬,岳阳市原平江县委书记田自力公开发表《寄语平江,祝福平江》的长文,提出主动辞职,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
近两年网络上传播着很多公务员辞职信,每一封都是一可读性强的故事,包含官场(职场)、励志、厚黑等多重元素,其主线就是“我为什么要辞去公职”。 其原因总结来看,用网传段子来说,辞职无外乎两大原因,一是钱给少了,二是心受委屈,公务员职业也无例外。
以备受关注的“副镇长”辞职事件为例,当事人赵光华称“在我的价值观里,工作无非是谋生的手段,要么改善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水平,要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者更好的是二者皆有。而我呢,两者都没有实现!” 他还“吐槽”说基层工作压力大、收入低、工资仅够给孩子买奶粉和尿布、工作 6 年了还得靠父母接济养家糊口。
今年 1 月,上海《解放日报》一篇名为《80 后公务员辞职引热议,自称 7 年碌碌无为是 loser》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在这篇报道中,辞职者称“收入 7 年没涨,职级 7 年没变,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加同事’。而人生却已步入而立之年,在那一刻,深深感觉到自己是 loser。”
问题 1:请概括材料中反映的问题。
[参考解析]
工作稳定,待遇中等,社会地位高,是很多人曾经选择当公务员的首要原因。导致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几百上千人争抢一个职位的情况。
不过,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公务员不过是一种职业而已,理应和其他职业一样,有人进来,有人出去。公务员“跳槽”、“辞职”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应理性看待公务员辞职现象,将公务员当做社会上其他职业一样对待,既不过分抬高其社会地位,也不应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苛责,应给予公平的看待。 且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落实,附着在一些公务员身上的特权在逐步剥离,他们的待遇在回归正常状态,除了工资之外,不再有各种隐形的灰色收入甚至黑色收入。随着公务员改革的深化,公务员这一行业将脱下神秘的“面纱”,公务员的收入待遇将公开透明。公务员面对不再光环的职业和收入,他们面临着 工作压力大,福利收入锐减,以及极难晋升的尴尬局面。面对困境,他们有的选择坚持等待机会,有的则毅然选择放弃铁饭碗,重新进入社会参与竞争,实现自我价值。
问题 2:请分析材料中问题出现的原因。[参考解析]
第一,薪酬水平偏低。眼下公务员薪酬福利水平相对于企业人员来说,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原来一些隐性福利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一些 基层公务员感到不适应。
第二,晋升空间狭窄。一些公务员辞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晋升空间狭窄,
升职靠熬年限、拼关系。
第三,压力大、幸福感低。多位已辞职或有辞职打算的公务员抱怨,他们离开或希望离开公务员岗位,还有一个原因是基层工作强度大、压力大、风险大,“经常加班”、“5+2”、“白+黑”,幸福感低。
问题 3:请针对材料中提到的“公务员不好当”、“当官不易”自拟题目,写
一篇短评。
[参考解析]
“为官不易”是公务员遴选考试热点,多次在各地遴选真题中出现。
[深度解析]
为了深入研究“为官不为”问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课题组在省部级干部深 化改革开放专题研讨班、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专题研讨班、新疆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专题研讨班召开座谈会,对部分党政干部进行访谈,了解干部对“为 官不为”现状、原由及治理对策的认识。在访谈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先后在宁夏开放型经济建设专题研讨班、内蒙古质监系统厅局级领导干部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进行“为官不为”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现将研究成果简述如下:
一、“为官不为”现状评估
什么是“为官不为”?访谈中,有干部提及,“‘为官不为’就是‘不干活’”。
也有干部谈到,“如果用创新作为、积极作为的标准来衡量,‘为官不为’人数 还不少,这是官场潜规则”。据此,本研究认为,“为官不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为官不为”是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行为。而广义“为官不 为”是干部由于理解与认可程度、自身能力及受益程度等原因,不完全、不及时、不有效履职履责的现象,包含动因、行为及后果三个维度。
在“‘为官不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 14 个选项中,干部选择最多、排名第一的是“遇到重大、疑难或棘手事件,回避逃脱”;排名并列第二的是“只 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和“工作出现漏洞或失误时,推诿塞责”;排名并列第三的是“枪打出头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决策讨论时,有意不充分阐明自 己观点和意见”和“对上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执行力不足”。“奉行‘多栽花, 少栽刺’,宁可工作不干,也决不得罪人”、“缺乏敢闯精神,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则紧随其后。
新形势下,各地方、各部门的“为官不为”现状如何?访谈中,干部大体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为官不为”是局部现象。有干部提及,“多数干部还是有为的,主流还是干事的,少数、局部存在着‘为官不为’的现象”,“还有少数干部存在着‘不吃不要也不想干’的现象。”也有干部谈到,“县以下干部干事多,不为少;干部干事少,不为多”,而有的干部则认为,“‘为官不为’还是一个现象,并非问题,并非主流。当然,如果没有适合的政策加以引导,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二是认为“为官不为”已然成为一种潜在暗流。譬如,有干部指出,“不作为是很普遍、很严重的痼疾”,“‘为官不为’现象在八项规定之后特别突出,很是普遍”,或者认为“不少干部存在着‘新形势下不想干、不会干、不能干’的问题”。
在“您对当前‘为官不为’现象如何评价”问题的调查中,47.30%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为官不为”现象非常严重或是比较严重;29.73%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为官不为”现象一般;20.2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为官不为”现象不太严重或不严重;2.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了解整体状况。从数据中可知,大部分干部认为“为官不为”比较严重,值得高度重视。而“‘为官不为’现象在哪个层级表现比较突出”的调查显示,认为县级、市级、省级层面比较突出的比例分别为 37.84%、28.38%、18.92%。
二、“为官不为”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为官不为”现象?访谈中,干部主要从如下三个视角来分析“为官不为”的内在根源。
一是从干部自身角度进行诠释。有干部谈到,部分干部“为官不为”是由于主观上的政绩观出现偏差:“党性意识滑坡,责任意识下降”,“能力跟不上新的形势”,以及“部分干部为官动机不纯,有为是为自己而为,而不是为国家、为民族而为。没有自身利益就干脆不为,这样的干部还是为数不少的。” 二是从干部管理体系角度加以剖析。有干部指出,“现在的干部管理机制太松懈,只能上,不能下,除非是违纪违法被抓”。还有干部谈到,“导向问题非常关键。我们是用改革创新的干部,还是要不出事情的干部”,“有的地方,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跑得好。做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也有干部谈到,“干部存在跳跃性使用的问题,今天做农业局长,明天可以做文化局局长,客观上存在岗位不适应的问题”。还有干部谈到,“干部激励机制跟不上,越到基层,越到边疆地区,收入越低”。也有干部谈及,“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扯皮,存在着体制上的障碍”。
三是从严治党的背景加以探悉。有干部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逐步成为新常态,原来干部管理松懈,一下子严格起来,有些干部感觉不适应”;“部分干部仍用老的思维来谋划工作,推进创新工作感觉‘压力山大’,能力不足”;“老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有群众反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干部管理严格了,找他们办事,态度是好了,但事情不办了”;“现在提出要依法行政,问责力度加大,干部心存害怕,我不干事就不能问责了吧”。还有干部指出,“‘为官不易’导致‘为官不为’,实施严格的责任倒查机制,干部们害怕秋后算账。现在的倒查机制不尽合理,有些问题在当时看是合规的,搁置到现在来看又是不合规的”,“为官风险加大,甚至部分干部也要求提前退休”。
本研究从干部个体、干部管理体系、政治生态与文化三个角度对“为官不为”的内在根源进行调研。调查结果表明,干部群体较为忽略干部个体因素、政治生态与文化因素,将干部管理体系视为“为官不为”现象产生的重要根源。在“‘为官不为’原因主要有哪些”的调查中,56.76%的被调查者选择“干部选用不够完善,没有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氛围和导向”;54.04%的被调查者选择“干部考评不够完善,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44.59%的被调查者选择“干部激励机制不足,缺乏足够上升空间”;40.54%的被调查者选择“部门权限不清,岗位责任模糊”,以及“干部工资待遇较低,工作压力较大,各种规矩多”。 针对访谈中干部提到的“为官不为”与从严治党的问题,就“为官不为”与干部选用从严、惩治腐败从严、改进作风从严、落实责任从严、管理监督从严、纪律约束从严之间的关联进行问卷调查。62.16%的调查对象认为,“为官不为”与“对落实责任从严的恐惧,害怕问责而不为”存在关联。中直加大对责任主体的问责力度,部分党员干部害怕问责而选择“为官不为”。41.89%的调查对象认为,“为官不为”与“对纪律约束从严的疑惑,不清晰‘红线’‘底线’而不为”存有关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仍在路上,中直对于党的建设顶层设计、改革思路明晰,但是地方和部分新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干部不清晰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没有胆量放手推动工作而选择不为。还有 40.54%的调查对象认为,“为官不为”与“对惩治腐败从严的忧虑,将反腐倡廉与干事创业相对立”存在关联。在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反腐情形下,部分干部把反腐倡廉与干事创业相对立,把更多精力花在琢磨如何安全着陆,退休后如何生活上,缺乏推进工作的动力与愿望。面对全面从严治党,部分干部不是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更多虑及个人利益得失,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产生认知与情绪偏差,害怕全面从严治党给自己带来潜在威胁,不同程度产生焦虑、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出现“为官不为”现象,并通过上下级权威服从、干部间关系认同机制不断扩散。
三、治理“为官不为”对策建议
如何治理“为官不为”呢?访谈中,有干部谈到,“要加强干部理想信念和能力教育”,“要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要把有所作为、不乱作为的干部用起来”,“要加强让干部想为、会为、能为的制度建设”。还有干部指出,“要加强绩效管理,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完善职级并轨制度,以激励基层干部”。同时,还要“建立一定的宽容机制,改革创新本身就是打破原有的游戏规则,对于失败要有一定的宽容度”。
对于“怎样整治‘为官不为’”这一问题,干部建议中排名前八位的举措分别为:“实现‘为官不为’与干部考核选拔任用体系的有机结合”;“拓展职级晋升通道,改革薪酬制度,建立健全干部正向激励机制”;“落实‘为官不为’治理的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各级编办牵头建立干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以及负面清单”;“拟订‘为官不为’治理法规”;“健全包含述职报告、全面巡查、有力追究、试错免责等常态工作机制”;“构建‘为官不为’预警体系,采取谈话、整改、停职等举措加强监管”;“保障群众和媒体‘为官不为’治理的实质性参与”。
在调研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对“为官不为”的治理要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建立下管一级的分层级分领域治理体系。坚持“严”字当头,完善法规体系,健全激励约束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完善法规体系是从严治理的主要依据。
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规章,使之与实际情况更为匹配,以法律形式规范“为官不为”。根据三定方案,各级编办牵头建立、公开干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以及负面清单,合理划分各级党与政、正与副、集体与个人、不同层级之间的职责,厘清责任边界,明确责任内容,形成科学有序、清晰无缝的可监察、可考核、可追责的干部责任链条,构建覆盖决策、执行与监督的责任规程。每年对责任清单进行修订,使其与中直最新精神要求相互衔接,确保中直精神要求贯彻落实。
2.健全激励机制是从严治理的关键所在。
一是实现“为官不为”与干部考核选拔任用体系的有机结合。把“敢于担当”标准贯穿于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全流程。在干部选用实践中引入“为官不为”的一票否决权,畅通“为官不为者下”的渠道。二是拓展职级晋升通道,健全职务职级并行制度。打破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职级与工资待遇挂钩,拓展干部职业发展通道,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引入平衡记分卡,加强绩效管理。借鉴企业从财务绩效、客户满意、内部管理及员工成长创新四维度进行关键绩效评价的做法,对干部薪资进行动态调整,以达成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增长目标和潜力目标、财务目标与非财务目标、外部目标和内部过程的平衡。四是建立干部试错的免责机制。及时出台规定鼓励干部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对创新工作中的失误建立特殊的免责机制,着力消除怕触红线的思想负担,明确只要是符合中直精神、符合改革方向、符合法律法规的就大胆去做,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3.建立约束机制是从严治理的重要手段。
一是建立重大决策的实录机制。对于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的决策过程如实记录,存档备案,以便有据可查。二是健全全面覆盖的巡查机制。适时开展“为官不为”专项巡查,核查群众举报、媒体曝光、督查考核及民主评议中反映的问题,将发现问题作为检验巡查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三是健全严肃有力的追究机制。制定“为官不为”追究实施细则,分清集体责任、个人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严重者依法依纪追究责任。违反工作纪律,由组织部门负责追责;违反组织纪律,由纪检部门负责追责。对出现普遍性“为官不为”现象的地方和单位,既要处理不作为干部,也要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责任。四是建立全面动态的预警机制。广辟信息收集渠道,构筑包含党委政府、群众及同事在内的开放多元立体“为官不为”信息采集网络,采取明察暗访、交叉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对干部“为官不为”进行动态实时全面监测。结合预测推断法确定干部“为官不为”预警阈值,划分轻度、中度和重度预警区间。针对不同类型警情,采取告诫提醒、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整改、停职检查、党纪政纪处分等举措。
[参考范文 1](926 字)
“为官不易”更该“为官有为”
自中直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直的禁令是一条接一条,给干部头上套起了“紧箍咒”,“为官不易”的声音越来越大。而一些干部更认为,“拿多少钱干多少事”,既然“为民不易”了,那也可以“为官不为”了。对此,在第二批党的群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上,刘云山特别指出: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这给广大干部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警醒他们就算“为官不易”,也要“为官有为”。
如今有的人之所以感觉“为官不易”,就是因为相对过去“为官太易”了。如果“为官太易”,那就表明权力没有受到应有的约束,导致的结果就是,有的干部连最起码的底线都守不住,甚至还违法乱纪。比如,利用公款大吃大喝、送 年货节礼,利用手中权力贪污受贿、乱发福利,等等,这些难道不该管吗?难道管得过分了吗?扪心自问没有吧。可见,所谓的“为民不易”,只是让大家守住底线、不违法乱纪。另则,小节不保大节难守,很多领导干部大节沦陷堕落,就 是因为最初小节没有守好。因而,如今的“为官不易”,也是对干部的一种保护。 如今的“为官不易”,其实是扫清了一些“障碍”,带来了一阵干事创业的
新风。一方面,“吃、拿、卡、要”等现象少了,很多干部甚至直接深入企业等地解决问题,束缚少了,大家可以“放开手脚”发展经济、壮大企业了;“门难 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少了,老百姓办事也更加快捷、更加方便了。另一方面,干部应酬的次数少了,相应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也就多起来了,大家可以静 下心来,好好思考、谋划工作,务实推进工作;“吃、住、行、游”等方面的费 用降下来了,那就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等了。
可见,如今“为官不易”其实更能“为官有为”。一些人之所以抱怨“为官
不易”,继而对工作产生“懈怠”、“敷衍”,结果“为官不为”,其实质就是 一种权力观的错位、宗旨意识的淡薄。如果一心想着工作,一心想着为民服务,怎会计较个人得失,只会感谢这种“为官不易”的清新环境,觉得更有利于开展 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 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也是这个道理,大家“为官不易”了,从政观念也会随之改变,继而把更多精力用在为民谋福祉上。
[参考范文 2](825 字)
为官难为 更应有为
当官的“难”与“易”、“为”与“不为”,不仅体现出当官者的综合素质,更折射出为官者的境界高下。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过,“我们不舒服一点、 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这话暗含着“为官不易”,更需要“有所作为”的寓意。笔者认为,党员 干部只有正确处理好“为官不易”与“有所作为”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摆正位置。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人民把权力交给党员干部,是基于对其的信任。信任越多,所托付的责任越重,赋予其的权力也就越大。党员干部应 时刻告诫自己,权力只是完成工作所需的某个条件,是为人民争取更多利益的有效手段,权力的自由度不仅要与工作需求相匹配,更要于人民群众对自己的信任 相匹配,时刻牢记手中权力来至哪里、手中权力为谁服务、手中权力受谁监督。 提升觉悟。学习教育是前提,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要通过中心组会议、
干部动员大会等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交流探讨的方式,让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中直确定的必读书目,以先进典型为镜,触及思想灵魂、加强党性修养。同时开展以会代训,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政策法规、业
务知识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强化自律。党员干部要深化廉政建设推动廉洁自律。严格执行党中直“八项 规定”精神,狠刹“四风”,全面治理工作懒散、态度冷漠、思想保守等问题,清查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作风,主动开展自我问题查摆,严惩违纪违规行为。
深入群众。党员干部要听取基层呼声,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或建议,才能了解群众所需、所急和所盼,切实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带 头联系困难群众,提供学习、就业、致富等方面的帮助,通过创新联系群众方法等方式,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拉近干群的联系,促进干群和谐相处。
党员干部只有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才能在“为官不易”的感叹声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群众路线。
[参考范文 3](716 字)
“为官不易”当有为
中直八项规定出台以来,随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转作风的深入,严禁收礼送礼, 少了公款吃喝。特别是各级纪检监察突出主业,监督执纪问责跟进,第一时间严肃查处、真名实姓曝光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件,让一些干部觉得“没意思”,甚至发出“为官不易”的牢骚和感叹。
发出“为官不易”这样的感叹,就是“有位不为”,折射出一种扭曲的权力观。曾经“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清闲,“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的实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现在一落千丈。心里便有了失落感, 官员有了这种失落感,失去的更多是民心,长此以往,不仅损害干部形象,侵蚀 党委政府的公信力,与群众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民心所背。
发出“为官不易”的牢骚,就是“为官不为”,是一种消极懈怠的思想,也是 腐败的表现。当前,中直反腐力度加大,权力的紧箍咒多了,官员违规的成本高了,于是一些干部“为官不易”就转为“为官不为”,有了做“太平官”的想法。认为不贪不占就行,“藏着小九九用权,捂着乌纱帽做官”,把职责挂空、让承 诺放空,庸政懒政误国误民,背离群众路线,群众反映强烈深以为害。 “为官不易”当“为官有为”。“无功就是过,庸碌就是错”,党员干部是人
民公仆,为人民服务是职责所在,为官要为民谋福利,为民取得实惠。不贪不占还须真抓实干,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遇到问题绕着走,是“四风”的集中表现,应该解决好思想认识这个“总开关”问题。
“为官有为”更应“廉而有为”。权力就是担当,担当就是责任,为官当清廉 自守、如履薄冰,把“为官不易”的感叹化为永远鞭策自己的动力,始终保持为民底色。坚持“三严三实’的标准,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立志创业,改革发展,为民谋利。
(题目与解析来自网络,仅供参考。非小军师内部培训材料。)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小军师面试”或“小军师遴选大讲堂”
使用QQ“扫一扫”功能添加“面试报名咨询”或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面试报名咨询”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最新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实战派辅导 浸泡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