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 视频

中直
遴选

华东
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
华中
湖北湖南河南
西北
新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
东北
黑龙江吉林辽宁
华南
广西广东海南
华北
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山西
西南
重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
2016年9月25日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小军师遴选 xiaojunshilinxuan.com   2019-10-12 

收藏 打印 【字体: 】 来源网络

[小军师遴选导语]新仕途教育小军师遴选中直、省市遴选笔试冲刺班、长线班、一对一辅导预约报名中!最新一期笔试强化班马上开课!小军师课程咨询QQ857118361;电话(微信号)13167500566
欢迎加入【2020年中直省市遴选学习】QQ群聊号码:916623135
2016 年 9 月 25 日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遴选 
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参考解析]
 客观题部分涉及范围较广,有 9 月份以来的时政热点新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考点等,每题 0.5 分,共 40 分。
三、论述题(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如何理解协调发展?具体什么措施?(10 分)
[参考答案]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和依归。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直提出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其中,协调发展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 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深度解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协调作为发展理念被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也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协调发展的关切更加积极、更为主动、更加自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矛盾问题发生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要把协调发展作为重要遵循。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发展平衡、增强发展后劲,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使其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成为“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行动引领。
 协调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遵循。协调发展的思想与行动由来已久,先秦思想家孟子曾描绘了协调发展的理想社会:“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自人类有思想史以来,就有协调发展的理想,并一直不断寻求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和手段。近现代以来,人类在满足自身欲望的过程中盲目扩张,迷失了方向,一味追求当前利益的不协调发展方式违背了发展规律,造成了资源环境的破坏,给人类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就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之间的协调,协调发展正是人类对自身发展存在问题重新反思的结果。只有遵循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发展中统筹兼顾,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否则,一味满足眼前利益,违背发展规律
必然会带来灾难。
 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创新。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改革开 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并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自此,我们党又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同志提出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发展观的科学和进步,成就了中国的发展的奇迹。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了一个大台 阶。中国“十三五”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高起点上,面对发展机遇和各种挑战要求中国的发展要有新作为,发展观要有新突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突 出协调发展,并将其提升为发展理念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直对协调发展的高度关注,再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也开辟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协调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创造
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不断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 问题。从国内发展来看,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快和多,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既透支了社会发展潜力,也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大 的瓶颈制约。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都在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在这 一深层背景下,协调发展的理念不但是我们面对未来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然选择,更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运城市 正在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三个一百”的决策部署,只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才能 使单项发展的动能聚合成整体发展的势能,形成更有利于解决发展问题的总体之势,开创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的良好发展局面,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实现协调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强调协调发展新理念,既体现了当下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重大现实,也体现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规律,更是体现了我国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协调性和平衡性,更加注重可持续和健康发展。首先,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强调综合意义上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发展的概念,不同于单一强调 GDP 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与增长相比较,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结构变迁、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环境生态效益以及人的道德水平提高等各方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既要依靠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更要依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整体发展,以及最终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强调协调发展,本质上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时期,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更要注重解决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要注重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短板问题、瓶颈问题,例如农村贫困人口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区域 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到 2020年以前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无法体现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要求,无疑会影 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会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那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会被大打折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实现六大协调发展
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和不平衡性的突出问题,以及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来看,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实现以下六大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一是区域协调发展。未来发展中要处理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关 系,促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互动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通过改革创新, 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是城乡协调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通过努力发展特色县域 经济和特色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通过有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建设,体现城乡发展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和权利公平的要求,形成城乡一体化、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是推进收入分配协调发展。需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处理好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的关系,既要发挥一次分配在提升效率方面的激励作用,也要发挥二次分配在实现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方面的优化作用;既要保护合法收入,也要取缔非法收入,实现收入分配秩序和格局的公平公正。
 四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注重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实现有机统一。 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既需要物质上的文明,更需要精神上的文明。因此,未来发展中要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个自信”,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发展力量。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繁荣,为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同时,提高中国国际形象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提升中国软实力。 六是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小康社会需要稳定和良好的国际环境,这就需要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也是体现发展与安全兼顾、富国与强军统一的根本要求。为此,未来的发展中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下好“十三五”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决战致胜要诀。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强调的正是“全面”二字,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从根本上说,只有加快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实施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实现协调发展。这里面包括加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有序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确保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条件。从这一点来说,协调发展在本质上也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的过程,更是自觉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
  
2.如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10 分)[参考解析]
 团队精神,应该来说是今年的热点,因为在 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逆境中奋进,连克强敌,最终勇夺桂冠。女排夺冠点燃了全球华人的热情,女排精神再一次被人们反复提起,连习总书记也给予了高度的赞誉。而团队精神恰 好最能体现中国精气神,是中华民族的特质,也是公务员群体必须具备的素质。 [参考答案]
 一个团队如同一个民族,相同的文明意识、文化成就感,文化心理是成员彼此之间认同、聚合的基础。可以说团队成员共同或大体相近、一致的理想、追求、精神境界是他们得以共鸣、和谐、联合和不断进取的基础,作为公务员群体,培养团队精神尤为重要。
培养团队精神需要:
 1、确立共同目标、建立共同愿景。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期望是形成一个团队的首要条件,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达成个体对一个团队、一个单位忠诚的重要方式。一个有想象力的目标,是团队成功的基石,而目标也使得团队具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要有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的目标,使全体成员在目标的认同上凝聚在一起,形成坚强的团队,团结协作,为实现目标奋斗。
 2、组织要注重对个人的培养。团队要不断强化对个体的培养,通过连续的充电式学习,教导个体不仅要做正确的事,还要正确地做事。
 3、要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协同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团队的根本功能或作用即在于提高组织整体的业务表现。强化个人的工作标准也好,帮助每一个成员更好地实现成就也好,目的就是为了使团队的工作业绩超过成员个人的业绩,让团队业绩由各部分组成而又大于各部分之和。
 4、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在沟通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然后才能分工协作,才能把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否则的话,团员只管低头拉车,各走各的路,永远也不会形成团队合力,也就无所谓效益。 5、要突出团队领导的作用。作为团队领导,首先把管理的目光投向自己,不间断的规范自己、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以身作则,树表率、立威信、讲亲和、在团队管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作文题
围绕 “互联网+政务服务”主题写 1000 字左右文章(60 分)[参考解析]
 “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出台,给“互联网+政务”带来了空前大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生态。“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微博、微信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民众获取、传播信息方式,也推动了传统舆论中心的转移和 网络舆论阵地的兴起,运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推进网络问政,是壮大主流舆论新阵地,塑造阳光型、服务型新政府的时代要求,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国
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深度解读]
 实现“三个转变”实施方案》针对群众“办证多、办事难”、“奇葩证明、循环证明”、“冤枉路、跑断腿”等问题,以解决当前体制机制和传统环境下民 生服务的突出难题为核心,以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信息共享为抓手,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即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 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目前,我国众多省市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和
审批系统建设,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实现事项网上办理,通过审批系统将原来 “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大大减少信息传递的资金、人力、时间成本,获得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第一个转变是发挥互联网和信息化 技术的载体作用,把线下办理的事项扩展到线上,群众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实现政务事项的网上办理,让“信息跑路”替代“群众跑腿”。
 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已经建立起政务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但目前大多政务服务中心都是各部门派驻 的“摆摊”模式,群众办事过程中仍要不同窗口之间来回跑,在面临跨区域办事 时更是要不同城市之间来回跑,成为群众办事中的“堵点”。第二个转变就是发挥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共享性优势,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政务信息共享, 通过政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校验核对,实现公共服务的“一窗口”受理、“一 平台”共享和“一站式”服务,有效解决群众办事“多头跑、重复跑、跨省跑”问题。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政府部门在为群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大多采取的是等待群众上门的服务模式,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务数据共享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务办事沉淀数据实现了集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实现对群众潜在办事需求的精准分析和主动推送,从而为公众提供便捷、多元、精细、专业的公共服务。第三个转变是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数据集聚和智能处理优势,及时获得群众个性化需求,变“等待群众上门”为“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 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实施方案》设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体现了新形势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探索创新。但在实际实施中,势必面临一系列法规制度、体制机制、部门利益、信息安全等方面障碍、束缚与挑战,因此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服务规则;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标准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倡导政企合作;完善督察考核,接受群众监督;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公民隐私”等六方面的保障措施。建立这六大保障措施是《实施方案》高效推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需要各地、各部门深入研究,形成切实可行、具备实际操作的细化方案。如在“一号”中提出“在群众业务办理过程中,通过公民身份号码,直接查询所需的电子证照和相关信息,作为群众办事的材料依据,避免材料重复提交”,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现行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中与新流程不相适应的条款进行修订,消除推行“一号”的制度障碍。
 《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一号一窗一网”是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落地性举措,是互联网思维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实践与探索,也是政务服务体系的“升级与重塑”,是实现“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 的重要环节,其实施后的高效便捷服务可期、信息惠民成效可待。 明确“三个一”和“两年两步走”
 在三个转变的思路框架下,《实施方案》结合信息惠民试点工程,提出了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的目标。
 实现群众办事“一号”申请,服务流程显著优化。《实施方案》提出,要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政府办事的唯一标示,通过构建电子证照库,实现群众办事“一 号”申办,从而避免群众办事重复提交材料、证明和文件。
推动群众办事“一窗”受理,服务模式更加多元。《实施方案》提出,要整
合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 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推动政务服务的就近办理、同城通办、异地办理。
  
 实现群众办事“一网”通办,服务渠道更加畅通高效。《实施方案》提出,要整合构建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推进群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实现多渠道服务的“一网”通办。
 在具体实施层面,按照“两年两步走”的思路,提出了阶段性发展目标。 2016 年为先行试点,夯实基础。《实施方案》提出,要以首批信息惠民 80 个试点城市为基础开展先行先试,到 2016 年底,各试点城市要基本建成电子证照库,实现政务服务纸质证照和电子证照的同步签发。建成统一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和服务系统,通过梳理简化,形成群众政务服务目录。建成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便民服务多渠道的统一认证。从需求侧来看要最终实现试点城市内政务服务事项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2017 年全面推广,成效显现。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改革,到2017 年底,跨省的电子证照流转交换与网上身份认证体系投入应用,省、市多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服务系统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从需求侧来看最终实现各试点城市间政务服务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三个一”,基本公共服务事项 80%以上可在网上办理。
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
 “一号一窗一网”是以信息共享支撑提高行政效能、方便群众办事创业的具体举措。在实际实施中,一方面要推进办事依法依规,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规范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程序,推进公共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全面公开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办事全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可核查,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务求在“简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高效推进“三个一”。
 推进办事依法依规,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规范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程序,推进公共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在推进“三个一”中,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结合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以及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等相关工作,对本地区、本部门以及相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列出目录并实行动态调整,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
 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全面公开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办事全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可核查,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对所有公共服务事项逐项编制办事指南,列明办理依据、受理单位、基本流程、申请材料、示范文本及常见错误示例、收费依据及标准、办理时限、咨询方式等内容,并细化到每个环节。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和办事指南等须通过政府网站、宣传手册等形式向社
会公开。
 健全服务规则,提升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为民服务的能力。加大效能评估和监督考核力度,探索运用网上监督系统,确保服务过程可考核、有追踪、受监督, 办事群众可以现场或在线评价。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完善举报受理、处理和反馈制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兼顾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是实现“三个一”目标、推动政务服务改革举措精准对
焦的关键所在。
在“一号申请”方面,由于涉及群众办事的业务信息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 办理一个证件需要进行多次申请才能获得齐全的办事要件,且往往申请需求材料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依托各级政府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电子证照库,实 现跨部门的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和互认,使各业务部门能够以统一的信息凭证为办事依据,能大大简化群众办事的流程和部门之间往返获取相关的证件信息。
在“一窗受理”方面,群众办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业务环节,需要跨 部门业务信息的共享、校验和核对。因此“一窗”建设需要以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和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为依托,打通平台与基础信息库、业务信息库及 各部门审批业务系统的对接,由“专网多系统”变多部门“平台共享”,各部门 将基本数据及审批相关信息同步上传,所有审批事项的流程信息在平台系统可查可控。
在“一网通办”方面,需要建立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线上线下统一身份认证 体系,实现群众办事认证信息的多部门共享互认,推进群众网上办事多渠道“一次认证、多点互连”,保证个人以唯一有效且通用的身份信息作为凭证,一次认证即能办理网上网下各类业务。
  
[参考范文 1](1036 字)
择善,闭恶,循序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互联网是一个工具,也更像是一个杠杆,凡其所“+”的领域,如制造业、商 业、教育、医疗等,都会被撬动起一个全新的生态,带来突破和革新。推进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则着眼的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降低、政府服务效率的提升以及 政府感知和回应舆论关切的敏锐性。
互联网时代,数据和平台是两个很重要的资源,信息通过它们流动、联通并 被应用和共享,互联网也因此具有即时性、联接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利用和发挥这些特点,优化政务服务,为企业经营和群众办事营造更加公平便利的环境,提 高各级官员处理政务信息、感知群众冷暖和应变社会舆情的能力,不仅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社会的普遍期待以及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与时俱进的应有姿态、转变和作为。
 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需要着眼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从而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一是线上线下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让群众少跑腿。会议提出,凡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如此变 “群众跑腿”为“信息流通”,政府服务的效率高了,群众办事的成本低了,一加一减之间,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落实到位的有力声音。
 二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互联,让群众好办事。打通数据壁垒,促进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同时,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 融合,推动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做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如此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群众就会 少遭遇一些“玻璃门”“旋转门”“踢皮球”等现象,再办事就会路径更顺畅、程序更通畅、心情更舒畅。
三是及时回应关切,实现舆情互动,让群众不添堵。互联网时代,一些突发 事件、群众关切,很容易通过高效传播形成热点舆情。如果政府部门反应迟钝、态度含糊、动作迟缓,就有可能造成不实信息扩散、不良舆情发酵。“互联网+政 务服务”的建设,就是要提高政府对舆情反应的敏锐性、回应的及时性,化於止痛、打通堵点,实现政府与群众间的良性互动。
 “择善,闭恶”,这同样应是我们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努力消除信息孤岛、开放信息,另一方面要防范和规 避互联网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副作用”,加强对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 私等重要数据的保护力度,最大程度做到“择其善,闭其恶”。
 
 
[参考范文 2](1774 字)
“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地的瓶颈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互联网+”行动战略不仅是技术、 物理层面的接入与关联,更是理念、体制、管理等层面的更新与变革。相对于企业组织而言,政府组织的“互联网+”有更多的约束性条件,会面临更多、更深层 次的瓶颈和问题,包括观念瓶颈、体制瓶颈、管理瓶颈等。如何认识这些瓶颈并 取得突破,是“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地的重要方面,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 首先是观念瓶颈。
 从技术层面看,“互联网+”需要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这四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互联网 2.0”。但是,现实中不少人的思维依然停留在 传统互联网阶段,在认识上存在主体错位、技术决定论、政府“服务器”过载的问题。
 第一,主体错位。“互联网+”更体现“用户至上”的思维与逻辑,体现在政务服务中,就是不仅要考虑政府机构自身的诉求,更要考虑政务互联网的对象与 主体,即企业、民众的需求。现实中,某些政府公务人员还停留在以“政府为中心”的思维层面,在“互联网+”行动中有意无意地忽略民众的利益和用户体验, 出现认识上的主体错位问题。
第二,技术决定论。任何领域的“互联网+”行动都离不开一定的信息技术支 撑、电子基础设施的兴建及相关物理网络的连接,据此有人容易产生“重电子、轻政务”和“技术决定论”的想法,即认为只要在技术上、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政务服务的品质、民众的满意度就会上升。
 第三,政府“服务器”过载。“互联网+政务服务”要产生好的评价与影响,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有效识别和及时供给民众所需的各种服务。
 但一些人认为,众多个性化服务的叠加或涌入会成为政府治理的不堪承载之痛, 从而导致政府这个“服务器”在信息、服务方面过载。 其次是体制瓶颈。
 把“互联网+”行动推进至政务服务领域,核心是要实现部门数据共享,提高公共服务获得的便捷度和民众的满意度。但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组织结构上的 变动和科学化的互联互通机制,“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架影响到部门、机构间的数据共享。
 打破“条”“块”信息分割的状态,是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的关键一环。要实现这一点,可以在数据汇聚和联通上着力。一方面,以不同的政府职能为基础,在数据汇聚上做文章,将可以公开的数据、信息统一到 云平台上,避免数据割据和信息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在数据联通上做文章,搭建跨区域乃至全国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让数据与信息能跨地域、 跨层级流动,从而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远程公共服务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障个体的隐私权,避免信息泄露。
  
最后是管理瓶颈。
 将“互联网+”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与挑战。但在现实中,相关理念和措施并没有一步到位。
 第一,在管理理念上,“全控式”与“放任式”的理念并存。前者过分强调“互联网+”行动的安全与秩序,忽略了“互联网+”跨界、开放、共享的本质特征,让数据趴在旧有的体制、机制下不能被激活,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后者完全放松规制,对其运行过程中的风险、挑战与威胁估计不足,从而影响到信息安全防控措施的到位。
 第二,在管理方式上,一些人习惯于运用行政指令方式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对新的管理技术手段不熟悉;注重运用人格化权力去做点、环节上的突破,忽视面上、部门内或行业上关于“互联网+”行动的顶层设计。这也是造成信息孤岛、数据割据的原因。
 第三,在管理资源上,政府系统内部缺乏强大的动力去熟悉、掌握新的网络技术和管理技术,体现在管理资源上就是相关技术人才的匮乏。如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过程中,采用 PPP 的合作模式,即企业建设、运营并拥有云平台以及政府购买服务。这种模式要求政府做一个“精明的买者”,去同企业谈判并监督契约的履行。这就需要拥有、储备这方面的人才。
 要突破这些瓶颈,需在维护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把握“互联网+”的本质属性,放管用相结合,特别要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关联分析、交叉挖掘等,提炼、发掘公众需求,打造为民服务的“24 小时工作站”;管理方式上,注重引入与“互联网+”思维相一致的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遵从推进过程中的法治化路径;管理资源上,要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借鉴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技术,加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培育。
  
[参考范文 3](1587 字)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关键在后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9 月 14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大程度利企便民。会议指出,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之举,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
 一个是效率,一个是收费,一直是政府为企业和群众所诟病的两大关键问题。这两大方面的问题,对企业和居民的影响,就是效益和成本。前者由于办事效率过低,程序极其复杂,导致企业和居民无法在预想的时间范围内完成项目申报、企业申办、证照申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项目见效时间拖后,甚至会丢失市场、影响企业和居民的彐、创业热情;后者则是直接增加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加重企业和居民建项目、办企业的资金压力,有的甚至直接把企业、居民创业、办企、投项目的信心压垮。
 也正因为如此,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减少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就成为能否激活居民创业创新动力的关键。“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操作模式,显然是互联网时代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效率提升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政府职能有无转变、服务意识有无增强的标志之一。前提是,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满足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而不是简单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操作方式搬到互联网上,形成互联网模式的低效率服务。
 要知道,互联网只是一种操作方式、运行方式,互联网能否改变政务服务的运行效率,关键还在于人,在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待企业和群众的感情,在为企业和群众服务方面的意识。如果人的观念不能转变,服务意识不能确立,就算互联网再先进、再有效率,也与服务无关。其中,后台服务是关键。 我们注意到,进入“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都是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确定的项目,凡确定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项目,一般情况下都效率比较高,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也不错。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项目并没有进入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有的则名义上进入,实际仍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后台操作。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一方面,“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在给这些部门的服务情况贴金,一方面,未进入“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项目,或名义上进入的项目,仍然延续过去那种低效率的服务模式,且各种收费只增不减。如此一来,“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反而变成了少数政府职能部门、执法部门掩盖问题的工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如何厘清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方法、办事手段,将能够纳入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全部纳入,不能纳入的也要按“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要求和程序去做,有效地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作用,并推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整体效率的提高、收费的减少,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不仅如此,涉及多个部门共同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能否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建立,能够变“流水办理”为“平行办理”的,也尽可能予以调整,减少“流水办理”带来的效率不高、时间拉长问题。因为,目前的行政审批事项,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流水办理”的方式进行的。实际情况是,很多都可以实行“平行办理”,可以多个部门协同进行。关键就在于,这些权力部门是否可以放弃“前置意识”、“权力意识”,真真实实地为企业和居民车实事、办好事。
而要做这一点,信息共享是最为关键的方面。目前,多数职能部门的信息, 都没有实现共享,没有能够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要求,进入到统一的信息库,而是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独立系统,且都是一层一级地联网。也就是说, 要想实现信息共享,必须从上到下集中布置,而不能仅仅依靠下面来推进。殊不知,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不仅行政办事效率大大降低,资源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必须予以纠正。
也正因为如此,如何在后台优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将直接决定“互 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决定“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否有效发挥作用,能否成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强大推力。
 
 
[参考范文 4](1272 字)
“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通部门之间“断头路”
继去年提出“互联网+”概念后,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
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他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
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本届政府成立伊始,开门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
能,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先手棋”。简政放权的成效有目共睹。仅以创 新创业来说,2015 年全年我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 21.6%,平均每天新增 1.2 万户。可见,简政放权极大激发了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
为了推动简政放权,总理不止一次在公开的会议上痛斥奇葩证明。比如,有 要求老人开具“自己还活着的证明”,有“让一岁小孩开不犯罪证明”,有让证明“你妈是你妈”等。总理对民生民情了如指掌,致力于推动简政放权,居民和企业办事难的情形终于得以扭转。
 总理为什么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呢?这是因为,跟过去相比,一个部门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服务虽然顺畅了,但是,涉及到多个部 门,还是会存在诸多不便,给居民和企业办事造成困扰。如果部门之间没有实现 数据共享,居民和企业办事就得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奔波,做很多重复工作。比如,笔者当年异地买房,购房的城市需要提供户籍地房产部门开具的房产证明。笔者 只好坐火车回户籍地拿一纸证明。还要纳税证明,又不得不去税务部门开具。假如部门间的信息是联网的,房产状况、纳税状况、社保状况、信用记录等都可以 在线查询,办事的人就不需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去跑。对个人而言还好,毕竟办事没那么多,没那么频繁,但是,对企业而言,就很费周折了,影响企业经营。
 事实上,只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互联网在服务生产生活方面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比如,网络售火车票,免去了排队买票的麻 烦;网络交电费、水费,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网络购物,优惠更多,等等。在政务服务上,互联网同样已经大显身手。比如,公务员考试报名,可以在网上交费; 交通违章罚款可以在网上交;个人医保、住房公积金缴费信息可以在网上查询,等等。
 在简政放权已经深入人心、各部门都能充分利用网络提供优质服务之时,推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正当其时。各个部门的职能理顺后,部门内部的办事流程优化了,接下来要做的是,打通部门之间信息的“断头路”,让信息在部门之间顺畅流动,各个部门掌握的数据都能共享,居民和企业办事时,一个部门能顺利地从相关部门调用数据,减少办事环节。
 当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了,“证明自己活着”,“一岁小孩不犯罪”,证明“你 妈是你妈”等奇葩现象便不会再出现。更重要的是,有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居民和企业办事,将会走上高速便捷通道。办事,需要什么材料、什么程序、多长时间,一目了然,实现标准化操作。
 以前,人们到有关部门办事,最担心的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十八大以来的高压反腐和作风建设,使得有些对反腐有意见的人以“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来消极抵制,阳奉阴违。有了“互联网+政务服务”,“门好进、 脸好看、事好办”才是标配。“互联网+政务服务”,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到来。
 
 
[参考范文 5](1310 字)
互联网+政务服务”须接地气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
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 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表示,当前,确实存在政府部门多头管理的问题,有时候办一件事需要跑很多部门。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李易 也指出,政府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是必然的趋势。“互联网+政务”能 够推动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
当前是“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在全社会范围介入程度的加深,各行各
业都在不断呈现出新变化、新态势。实践表明,互联网进入哪一个传统领域,就 势必对该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甚至激发颠覆性变革——互联网已经超越工具成为一种能力,与传统行业融合后能够赋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形成“化学反应”式的效果,从而使传统行业更有效地实现转型,迎来发展新局面。
 在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互联网+”正在成为促进各行各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有力引擎。作为执政部门、社会管理者的政府,更应适应 时代的发展,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工作中,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信息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提出令各界为 之一振,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可能带来的美好前景充满了期待。笔者认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思维看似“高大上”,实际上其对公众体验和口碑的看重,首先 要求政府必须“接地气”,比如在微信、PC 端、APP 端开发服务平台,在教育、交通、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民众最为关注的方面积极布局,推动信息化、城市 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各种政务事项,充分释放“互联网+”红利。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0.3%,较 2014 年底提升了 2.4 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20 亿,较 2014 年底增加 6303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提升至 90.1%。无疑,以微信、PC 端、APP 端开发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电子化公共服务工具正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核心力量,政府信息发布和公众沟通进入到“微时代”,政务微信、政务 APP 成为了市民指尖上的“家常菜”。据《中国政务微信发展年度分析报告(2014)》指出,全国的政务微信账号数量在 2014 年实
现了爆炸式增长,“互联网+政务”的模式初步形成。
可以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模式正改变着政府在市民心中的形象和定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已有部分政务微信、政务 APP 出现更新不及时、沟通不畅通、流于形式等问题,即所谓的“僵尸化”。这就需要政府在管理和提供服 务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更新治理理念和方式,以政府自身治理能力和手段的现代化,实现电子化公共服务平台由“建起来” 到“用得好”的过渡,真正成为民意诉求“直达快车”,让市民“动动指尖”就可办事,确保政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这不仅事关“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建设阳光政府、服务政府的必然要求。
  
[优秀美文赏析](2391 字)
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引领政府治理现代化
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 全会精神,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部署,是“互联网+”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实践,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署,意义 重大而深远。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整体性治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公共行政价值“碎片化”、公共资源运作“碎片化”、行政组织结构“碎片化”、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状况已经日益凸显,从而造成各层级政府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不能互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信息孤岛”,加剧了部门鸿沟,造成了政府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范式,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针对治理“碎片化”而产生的新的治理理论,就是要对政府部门间的、政府与社会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整合,在政府与社会间构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依靠政府机构间及政府与公私部门间的协调与整合提高行政效率,打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打破政府部门的条块式划分模式、地域、层级和部门限制,为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提供全新的平台,使得提供更完备、全面、无边界的整体性治理成为可能。“一号一窗一网”的建立将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政务服务资源,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信息体系,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开放性治理
 开放性治理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表达了政府组织外向、亲民、回应、互动、分享、包容、交往、接纳、融合的基本价值追求。政府开放性治理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信息公开与分享、回应公民诉求、吸纳公众参与、合作治理等方面。《方案》的出台,对于推进政府的开放性治理大有裨益。一是有助于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开放性政府的基础和底线标准,没有信息公开、透明与分享,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这是因为,公民如果无法获得政府政策及其执行的信息,就丧失了监督政府、参与决策的权利,基本的开放也就无从谈起。二是有助于回应公众的诉求。开放不仅是政府分享信息与祛魅的过程,更是政府直面环境变化,与环境形成能量交换和互动、回应社会关注、解决社会问题、承担公共责任的过程。开放性政府势必立足于外部变化与时俱进。三是有助于公众的政策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多元利益群体复杂的互动博弈过程,政府不能也不可能独占政策信息、话语的制高点并且垄断政策资源,开放性治理为了获得公共政策的正当性基础与合法性来源,谋求参与式的政策过程,居间调适利益关系,通过协商对话达成政策共识成为必然的选择。四是有助于公共事务共同治理的合作机制。开放性治理力图改变传统政府作为单一中心单打独斗的治理格局,要求面对复杂社会及其多样性特征,寻求多种社会力量合作治理的途径,运用多种治理工具建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协力关系。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协同性治理
 协同治理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协同治理首先体现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作为一种崭新的治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回应单中心主义的政府统治模式所带来的困境,而且能够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实现治理有效适用和治理效用最大化。 “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实现多元主体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通过现代智能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系统,能够在多元主体间搭建一个实时、快捷、方便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多元主体间信息的快速流动与及时共享,从而为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协同治理还体现在政务的协同治理上,传统政府治理模式是“部门内协同、固定流程”为标志的静态管理流程,对于简单政务的处理效率比较高,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部门与流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中大量的工作和对公众的服务是跨机构、跨部门的,需要各部门联合共同完成,任何一个部门都很难独立承担政务工作的全部,部门和机构间的政务协同必不可少。部门内管理演变成跨部门协作,固定流程演变为可变流程,静态管理模式演变为动态协作模式。动态协作模式意味着跨部门、跨系统的多部门联合,意味着组织结构松散,管理流程可变。“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政府业务流程的动态性变为可能。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政务协同管理功能,可以将各个行政事务间的信息沟通起来,并进行协作。“互联网+政务服务”不仅解决了某个独立环节的政务问题,还将政务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衔接起来,使得上一个环节的政务处理结果能够自动流转到下一个环节,实现了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政务协同,可以大大提高政府政务处理效率。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智慧性治理
 当前,智慧政务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发展的新形态。智慧政务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整合互联网上社会群体与政府治理相关的各项数据信息,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城市服务等公共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进行分析判断、科学决策,作出智能的回应,并不断评价政策运行效果改进决策,并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重构智慧感知、智慧评价、智慧决策、智慧管理服务和智慧传播的政府管理新流程,形成政民融合、良性互动的治理新格局。大数据时代,政府掌握准确全面的数据是实现精准化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所获大数据分析,可使政府决策更快速、灵活、科学,从而实现政府治理的精细化和精准化。《实施方案》要求有效整合“一张网”中的群众行为数据、电子证照库、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库等资源,形成为群众服务的大数据资源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跨领域、跨渠道的综合分析,了解公众服务需求,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做好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从而实现智慧性治理。
  
[延伸阅读/深度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迅速便捷的优势在提高政务 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政府深层次体制机制的变革。互联网+政务服务并不是简单地把政务办理搬到网上就行了,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进 程中应处理好八种关系,否则,很容易出现各种偏差,最终影响到我国政府政务服务水平和效能的提高。
 第一,手段和目的。毫无疑问,政务服务是目的,互联网是手段,但恰恰就是这些看起来很容易区分的关系,在实际的执行中却常常出现偏差。其中,最突 出的表现就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为了互联网而互联网,盲目追求网站和客户端的建设,在形式上花大力气,在内容上却不下功夫,最终忽视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给基层群众带来实实在在便利的这一政 策的根本初衷。
第二,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引入社会力 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政企合作等新模式,合理开放利用数据资源,还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与市场主体展开互动,引导他们参与到“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进程中,实现双赢。
第三,权力清单和数据结构。政务服务是政策的根本目的,这是“互联网+政
务服务”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改革深化,政 府权力清单不断修订,政府职能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过程中,在处理权力清单与数据架构的关系时,应做到权力清单在先,数 据架构在后,同时注意两者的有序与有机衔接。数据架构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兼容 性,为权力清单的变化预留足够的空间,以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要求。 第四,线上与线下。完整的行政审批流程包含了从事前、事中审核到事后监
管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执行都需要政府更加重视线下工作,否则“互联网+政 务服务”的发展很容易成为政府监管失位、缺位的诱发因素。在政府大力推进线上政务服务的同时,应从升级政府服务大厅的功能和服务者的素养两方面着手改进线下政府服务。
  
 第五,服务与管理。政府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民众既是被管理者,也是服务的享受者。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必然要对民众的行为做出规范,以保证制度的普适性和严肃性。比如,政府部门通过建立居民电子证照目录、建设电子证照库、建立跨区域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机制等途径切实解决困扰基层群众的“办证多、办事难”等问题,但同时也要对可能出现的电子证照的伪造、套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做出科学的预判,积极研究制定电子证照法规与相关标准,从而实现服务与管理的协调统一。
 第六,原有建设基础和新建部分。在处理原有建设基础和新建部分的关系时,政府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对发展电子政务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充分利用已有设施资源,推动平台资源整合和多方利用,避免分散建设、重复投资。已花费了相当数额财政资金建设的基础性网络,政府必须要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不能仅仅以政策为唯一导向,不能简单认为,新政策必须有新平台,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政府不同的部门可能也单独建立起了一些平台设施,针对这些平台,政府应该做好各部门的协调,促进这些平台的对接,实现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七,业务流程简化与审批严格监控。“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目标之一是重塑审批流程,简化群众办事环节,但需要指出的是,业务流程简化的前提是不能出现监管真空。现在政府在下大力气进行行政审批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
 化审批程序,但是这种流程简化也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要保证审批结果 的真实、客观。如果政府把这个环节放得太松,就会出现监管不严的现象,从而引发社会上的一些乱象。所以,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进程中,业务流程 简化不应该成为政府监管失位、缺位的理由,流程简化与严格监管这两方面都要抓、都要硬。
  
 第八,逐步试点与全面铺开。统筹设计、稳步推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推行改革时“以点带线,以线成面”的思路。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成功经验在其他地区推广的适合度和本土化是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在推广的过程中, 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思路。政府主管部门应不断总结普适性经验,提高进一步推广试点的实际效能。政府相关部门应科学设计,理性谋划,真 正探索出一套比较合理、完善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模式,为提升政府的政务服务水平,完善社会治理结构打好坚实基础。

(题目与解析来自网络,仅供参考。非小军师内部培训材料。)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小军师面试”或“小军师遴选大讲堂”

使用QQ“扫一扫”功能添加“面试报名咨询”或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面试报名咨询”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最新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实战派辅导 浸泡式学习

回到顶部
  • 客服电话

  • 1316750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