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军师遴选导语]新仕途教育小军师遴选中直、省市遴选笔试冲刺班、长线班、一对一辅导预约报名中!最新一期笔试强化班马上开课!小军师课程咨询QQ857118361;电话(微信号)13167500566
2016年9月山东菏泽市直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综合管理岗位)
第一题:判断题 10 道
第二题:单选题 10 道
第三题:多选题 5 道
第四题:论述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指出党员干部要守住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明底线、守底线是党员干部修身正德、干事创业的必修课。作为青年干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做?
[参考解析]
首先,守底线要做到思想上敬畏。清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什么饭能吃,什么饭不能吃,什么人能交往,什么人不能交往,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脑海里时刻要有一盏“红绿灯”。
其次,守底线要做到做人做事干净。群众看党员干部,首先看你是不是干净。党员干部无论谋事还是做人,行得正,才能走得稳;要求严,方能干成事。
再次,守底线要做到正确看待名和利。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守住一颗公心,面对歪风邪气而坚决抵制,面对私利诱惑而稳得住心神。守住底线应成为我们的自我基准,党员标准的基准,道德的基准,政策法规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第四,守底线要做到先守规矩。要自觉学习党章,法律法规,政策原则、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学习个人修养、道德情操、礼仪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准确把握各项规矩的要求,标准和尺度,真正做到懂规矩、明是非。
第五,守底线要做到律言律行。根结底就是要按规矩办事。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把规矩意识刻骨在心,工作上尽职尽责,补台而不拆台,到位而不越位,不错位,严守规矩这条安全线,才能筑牢思想防线,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五题:案例分析题一
主要内容:冯金秋到某乡镇当书记,乡镇面临 3000 万的欠债,经常有人上访,冯金秋立足实际,在核实债务后,分轻重缓急,先个后单位进行分期还款,但因还款,该镇的经济发展缓慢,在县考核中名列靠后,受到县里的批评,镇里对冯的做法也有不一致的看法,认为冯的做法不对,应该先用在镇里发展经济、修路上,但冯坚持,后来该镇经济发展上去,考核进入前列,冯并列为县委党委考察人选。
问题一:
对冯的做法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刚性支出和超前支出增加,收不抵支矛盾日益凸现。乡镇债务作为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政权运行和农村的稳定。
化解乡镇债务,有利于破解政府诚信危机,政府的诚信是任何老百姓诚信的第一位,它的诚信度高了,老百姓的诚信度整个就起来了,解决乡镇债务的过程,实际上是乡镇政府树立形象和树立诚信的过程。化解乡镇债务,有利于乡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债务问题不但严重制约了西一镇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加大了财政运行风险。化解乡镇债务,有利于乡镇社会的和谐稳定。乡镇债务,如不能及时解决,会给社会治理带来极大的麻烦,严重影响基层社会的稳定。而基层稳定,上层才更安全稳定。因此,化解乡镇债务是和谐社会所要求的。
问题二:
对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化解乡镇债务危机不仅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多措并举:
一是建立规章制度,制订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的制度办法。禁止乡镇在没有偿债保证和偿债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搞建设项目。
二是要摸清底数,核实主体、理清旧债。
三是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压缩不合理的行政开支。
四是将政府负债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使领导干部认真对待举债、控债以及偿债。
另外,在化解地方债务方面应做到:一是发展经济,增收节支,夯实化解债务的财力基础。二是建立化解历史债务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以及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性项目支出。
第六题:案例分析题二
主要内容:市里正在开始整风大提速活动,市政府办公室王主任认为政府办公室也存在一些问题,也应该进行整风,考核,并从某领导讲话中的绩效考核、严格管理受到启发,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办公室几个人用一个月时间起草了考核方案,在与两副主任碰头后,开始实施,并严格执行,办公室作风开始好转,受到市领导表扬。但一段时间后,因考核方案有的难以执行,有的不好执行,有的水土不服,受到办公室人员的非议,市领导也要求王主任对方案进行整改。
问题一:
分析王主任的方案没落实好的原因?
[参考解析]
方案没落实好的原因:
1、在制定方案时没有充分发扬民主、征求全体人员的意见,未进行反复论证修改完善,只是跟两个副主任和办公室几个人小范围讨论制定。
2、只是根据领导要求和借鉴企业经验,没有通盘考虑单位的实际,一般和特殊未区别对待,没有因地制宜出现一刀切执行一个标准的现象,导致方案水土不服、不接地气。
3、方案的内容只突出绩效管理、严格考核,缺乏鼓励、引导、宣传等人性化措施和柔性化管理,导致单位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4、方案实施过程中没有对方案进行及时完善,方案实施后期跟进追踪反馈、调整不到位,导致执行困难、遭到非议。
问题二:
下一步,王主任应如何对方案进行整改?
[参考解析]
1、采用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征求全体单位人员对方案的意见,针对个别意见较大的同志进行单独的谈心交流,深入挖掘方案存在的问题和执行存在的困难。
2、进一步请示市领导的整改意见,多下基层调研掌握情况、了解实情,保证方案科学整改。
3、根据征集到的意见并结合领导的意见,深入分析、立足各单位实际情况,重新完善方案。
4、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充分发挥民主,对新调整的方案进行讨论、研究,保证方案可执行、可操作。
5、最终确定可行性方案,报请领导批准执行。
6、方案执行中间,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保证方案顺利实施、发挥效果。
第七题:材料题
三段材料:
1、社会上存在人治的思想,权大于法还存在一定市场,黑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笔头,笔头不如口头等
2、引用古语,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领导干部要奉法。
3、习近平的讲话,依法治国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议论文。
[深度解析]
必须搞清楚“党大还是法大”、“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这是党和法关系问题上的一个认识障碍。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热衷讲“党大还是法大”,以为打到了我们的软肋上。其实,既然党和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不存在谁大谁小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个伪命题,是一个政治陷阱。现实中存在的,容易与“党大还是法大”搞混的,倒是有一个“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这是一个真命题,恰恰是我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说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而言的,是指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言的,具体到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就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就不能以党自居,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
[参考范文 1](1143 字)
依法治国关键在落实
法治的生命在于实施,依法治国的功效在于实践。今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这个局开得好不好,关乎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战略布局,关乎治国理政的法治基本方式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开局,关键在全面贯彻落实中直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战略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这个关键,切实把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权力腐败是法治的天敌,权力滥用是对法治的侵蚀和破坏。我们应当在深入开展制度反腐、法治反腐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反腐治权,从源头上完善监督制约权力的法治体系和法律机制,用制度和法律管人、管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尊重保障人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个根本,切实坚持法治建设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法治是人民利益和幸福的保护神。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要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让每一个人享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在保障民生和社会立法方面有大动作,在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面有大举措,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方面有大成效,在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方面有新局面。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些“关键少数”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把依法治国各项部署落到实处的重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彻底否定人治,切实实行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场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深刻革命。法治革命的对象,是人治传统作风、人治体制机制和极少数固守人治做法的领导干部。如果领导干部中的极少数不能认清形势,不能积极投入依法治国的事业,甚至依然抱“权大于法”之残、守“领导人意志就是法”之缺,就会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障碍,必然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核心。《中共中直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各方面。各级党委应当切实负起依法治国的领导之责、推进之责、协调之责、监督之责,不断推进地方、部门和行业的法治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这个主体。在我国,依法治国不是依法治民。人民不是依法治国的客体(对象),而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是人民自己意志之追求,人民自己利益之保障,人民自己权利之维护,人民自己幸福之依托。因此,每一个公民不仅有尊重法治权威、维护法治秩序、恪守法律规范的义务,而且有参与依法治国进程、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责任。
[参考范文 2](1195 字)
领导干部“法治化”是依法治国关键
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决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贯彻者,能否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来解决问题,直接关系着整个和部门工作作风及工作成效,也决定着党政依法行政的质量,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实施。
当前,各地普遍存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力越位、权力错位等现象,一些领导干部的“法外之地”、“法外特权”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暴露出领导干部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方面的明显缺失,表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单位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令人担忧,与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
要丰富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知法和懂法是守法的前提。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把学习基础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知识相结合,坚持学法和用法相结合,在本职岗位所必备的法律知识上下功夫,在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上用工夫,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定期集体学法制度。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法律知识,积极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定期举行法制宣传,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公平待人的法律角色意识、公正执法的法律服务意识和公开制约权力的法律责任意识,提高法律认识水平,增强驾驭本职工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要树立领导干部对法律的敬畏心理。从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供水总公司总经理马超群面对纪检人员时嚣张地撕毁法律文书,到湖南祁东县工商局副科级干部龙向阳威胁纪委干部“敢动一下,我立马就把你们一个一个从这个窗户丢下去。”这些案件表明,部分领导干部“敬法”之心十分淡薄,视法律为儿戏,最终走上违纪违法之路,最后悔之晚矣。要坚持从严治党,对党员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增强法纪和道德的严肃性,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纪律面前没有例外,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党性自觉,坚定对马克思普遍真理的信念,丰富知识阅历,越是知道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也就越懂得敬畏。
要建立对领导干部守法、用法的科学监督体系。一方面重视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党员干部在利诱面前讲党性而不愿为,畏法度而不敢为,守规章而不能为。要严格责任追究,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人和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切实维护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将能否依法办事纳入党员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与年度考核相挂钩,作为选拔使用和评先树优的重要条件,激励党员干部自觉地学法规、知法规、用法规,从点滴做起,时时处处作依法办事的表率。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只有领导干部“法治化”,并率先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推崇着、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带头知法、懂法,从而带头守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才能引导全社会营造守法崇法氛围,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深度美文]
培植法治信仰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法治一旦成为一种信仰,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们就会长期持续、
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在法治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也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深入,我们的法律条文越来越完善,人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越来越丰富,但为什么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中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法律悬空、制度空转现象依然存在?原因就在于对法治的信仰真正树立。对于执政者来说,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只有对法治有着发自内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维,才能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对于一般公民来说,法治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力量在于人民真诚的信仰。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规则的正能量。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不会凭空而来,让人民群众信仰法治,首先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法律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信仰法治能够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了党中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因此,努力培植全民的法律信仰和积极的守法精神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完成的使命。
首先,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普法教育不但有利于公民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培育公民对法律的感情和依赖感。我国的法律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代表了人民的共同利益,通过普法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我国法律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广泛的人民性,确信以宪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是对每个公民自身利益的确认和保障,体现了对公民命运的深切关怀。这必然会使公民对社会主义法律产生深厚的关切、依恋和信赖的感情, 进而形成公民普遍的守法与护法精神。
其次,实现依法控权,强化政府信用。政府信用是社会主体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它是政府的形象在社会主体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法治社会的真谛,不仅也不再局限于“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根本的是消除不受制约的权力。在此,作为“ 权力中心” 的政府率先守法就成为关键。政府作为法律的执行者,政府信用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法律信仰危机。我国自古以来,民“以吏为师”,当政府令行禁止、带头守法、严格执法,法律就会在民众中享有崇高的权威和尊严,营造出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否则,令而不行、禁而不止,法律就会丧失对民众的教化指导作用,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法律政令一旦制定、生效, 就得到严格执行,这是促成人们信仰法律的最起码条件。
再次,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实现司法公正。在我国,传统的人际关系及传统文化的特质,极大地影响了民众和官员对法律的信仰,人们更多地习惯于看重人情和关系,而法律却往往遭到冷落。“ 打官司就是打关系”的情结不仅在民间广泛存在,而且司法亦经常受到此情结的困扰。再者因地方保护主义和其他干扰,导致司法不能正确适用法律。由此造成的司法不公极大地损害了司法权威, 侵蚀了社会对法律的信仰。因为乎所有法律管辖下的事情最终要由法院做出结论,倘若一件事情进入诉讼而法院却不能公正地适用法律进行判决,那么法律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此情况下,劝导人们信仰法律只能是徒劳无功的。司法公正的要义就是指在适用法律上的公平,只有法官公正地适用法律,才能对所有合法权益给予平等保护,对所有违法行为予以同样的追究,切实保证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从而引导人们信仰法律、遵守法律, 显现出法律的权威性。
总之,法律必须被信仰,法律信仰需要培植。对法律产生信仰是一个法治国家的终极标志,卢梭说: “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此言极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不能形成对法律的信仰,那么就不可能迈进法治国家的门槛。当法律信仰在全社会形成后,我们也就看到了法治国家的曙光。
(题目与解析来自网络,仅供参考。非小军师内部培训材料。)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小军师面试”或“小军师遴选大讲堂”
使用QQ“扫一扫”功能添加“面试报名咨询”或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面试报名咨询”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最新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实战派辅导 浸泡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