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 视频

中直
遴选

华东
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
华中
湖北湖南河南
西北
新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
东北
黑龙江吉林辽宁
华南
广西广东海南
华北
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山西
西南
重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
2016年8月28日山东省滨州市直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综合类)

小军师遴选 xiaojunshilinxuan.com   2019-10-12 

收藏 打印 【字体: 】 来源网络

[小军师遴选导语]新仕途教育小军师遴选中直、省市遴选笔试冲刺班、长线班、一对一辅导预约报名中!最新一期笔试强化班马上开课!小军师课程咨询QQ857118361;电话(微信号)13167500566
欢迎加入【2020年中直省市遴选学习】QQ群聊号码:916623135
2016年8月28日山东省滨州市直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综合类)
请围绕以下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随着 2016 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一词红遍大江南北。 “工匠精神”也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中如是写道,“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 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 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 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 6 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 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 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 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 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为何呼唤工匠精神?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
 据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 14174 亿日元,即 822 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名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 1518 亿日元(88 亿人民币)。
 但去年,中国的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有报道指出,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 品其实是中国产的,如马桶,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 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 30 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 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
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 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显然,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付诸实践?我们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只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领导待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
 再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企业家,你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要求员工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发新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但你贷不到款;如果幸运一些,你研发的新技术成功了,新产品刚上架,市场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产品;或者你的产品即便比其他同类品牌质量更好,但囿于中国制造业集体的低端形象,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费尽心力,但收益却还不如邻家的阿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这时,你还能守住初心吗?
 前文提到,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实,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的?我们对于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心怀怎么样的期待?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 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 60 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 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 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问题:
1、请根据材料概括“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
[参考答案](193 字)
工匠精神的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 99%提高到 99.99%。
二、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三、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四、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2、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谈谈造成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深度解析]
“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可从市场环境、激励制度、文化氛围、教育培训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内涵和建设一、工匠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
 工匠精神的形成、传承、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三个背景条件:一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二是伟大的人文时代;三是成熟的市场经济。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1、崇尚专业的精神。 专注于对自已热爱和善长领域进行深度挖掘,而决不浮于潮流、旁溢斜出; 钻研于技术和技艺,而决不工艺拙劣 、粗制滥造;专业于对标准和规范创设,而决 不无章可巡、遂心所欲;善长于实践中严格贯彻落实,而决不放弃信念、执行不力。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的华为、浪潮等科技公司,秉持科技立企的信条, 专注于通讯设备、大型服务器的研发制造,超高比例进行技术再投入,站在行业规范的制高点上进行标准建没和引领,是工匠精神的行业典范。
 2、简单而不简单的精神。
 对看起来单调、机械,甚至被认为是简单的小事琐事,从事持之以恒的工作,使之成为一种精美的艺术,一种了不起事业,一种在人类前进脚步中留下深刻印迹的文明。中国历史上,各位书法大家,无不从一笔一画、一撇一那入手,从最初的机械临幕入手,经过成千上万、无计其数的重复而枯燥的苦修与习练,由量变产生了质变,注入了自已的灵魂,融入了自己智慧,展现了自己的特色,终于成长为一派艺术大家, 共同造就了中华书法艺术体系 。王曦之、顾恺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那一个不是工匠情神的典范呢?
3、精益求精的精神。
 对品质与完美的不懈追求,在达到了基本水平或一定水平后,仍不停下追求的脚步,以提高自身素养为本,站在更高会次和平台上,进行再冲刺、再提升、再创造,注重细节,注意品质,注重客户体验,注重价值密度,注重底蕴积淀,从而完成了独创性、代差性、完美性、超越性创造,这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价值观。在世界上,人们对瑞士手表的持续而广泛的认可和敬佩,不就是源于瑞士人的精溢求精,从而使其生产的每一款产品都具备了可靠性、精准性、艺术性,从而便商品升华为艺术品,也使瑞士人成为工匠精神独树一帜的代表。
 4、契而不舍的精神。
 对事业的探索和开拓,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也决不停止前行的脚步,才有可能取得一点点成果或阶段性成功。特别是做原创性工作,但凡能取得进步,并达到一定造诣,历史一再证明,一蹴而就的事并非大概率事件,大多都要经过无数次打拼,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在决不言放弃之下,有的在某一次灵光窄现中成功,有的在自己经验积累中获得突破,有的在他人经验的启发下取得进展。像科学界的爱迪生,企业界的马云,在最初并不成功,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轻言放弃,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在机遇一旦出现后,迅速被他们这些有准备的人抓住了,成就了一番事业。
   5、勇于创新的精神。
 工匠精神决不是固步自封,也必须得到的时代的检验和市场的认可,上面已提到的工匠精神的四个特质,都是以技术技艺为支撑,或者围绕技术技艺展开,而技术一定是动态因素,这就要求不得不进行创新,以保持技术的横向纵向比较优势,而往往秉持工匠精神的人,恰恰都有着对完美、高效、友好体验的天然的追求,使得其对旧思路、模式、原理、方法、途径有着强烈的打破意识,以求得更完美、更高效和更优体验,这就成了工匠精神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上众多伟大的公司,外有苹果,内有华为,几乎全是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兼具的公司,他们已将二者己内化在一起。柯达专注于胶片而放弃数码,是失败的案例;而《神鞭》中的傻二,精准于神鞭,但在时代进步中又精准于手枪,他不固步自封于“工匠”之有形器物,而是扭住了“工匠”之精神内涵,是成功的案例。 三、如何创生工匠精神。 1、不断丰富工匠精神之内涵。
 工匠精神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价值观体系,其既存在不变的精髓内核,也具有时代的收纳性和包容力,是发展的。
2、要在伟大时代中推动工匠精神的成熟。
 工匠精神,是在伟大时代的土壤中成长的参天大树,没有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人文大背景,工匠精神只会千呼万唤也不出来,即使有了萌芽,也只是昙花一现。所以,现在人们都在推崇工匠精神,请先从社会人文价值观改造的本源入手。
3、要在成熟市场经济中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必须得到市场的有效估值,得到市场的量化,它才能成为、有源 之水、有水之木, 否则,工匠精神不会广泛传播,也不能茁壮成长。而建立一个规则优良、价值观公平正义的市场,则成为工匠精神持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之关键。
4、要在中外优秀民族文化中挖掘工匠精神。
古今中外,都不缺乏工匠精神的思想灵魂和伟大实践,要汲取其优秀品质和元素,浸润到“现代工匠精神”的创新性构建中,服务于我们时代文明文化伟大 建设,才能营造一个以“工匠精神”做为核心价值观之一的伟大社会。  
[参考答案](1018 字)
 “工匠精神”的缺失,根本在于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缺失。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 所以,没有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也就无法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无法从一个制造大国顺利地走向全球制造强国。
要培养“工匠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关键在于厚植市场竞争的土壤,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打破市场垄断。 如果行政垄断格局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日趋盛行,工匠精神就很难普遍出现。
第二,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一是要鼓励消费者养成“挑剔”行为。消费者在购物时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是日本厂商改进产品质量的重 要外在压力和动力。而国人“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的消费行为,其实是变相纵容厂商在构建“工匠精神”上的不作为;二是要教育和鼓励国民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个人习性。只有爱干净、讲卫生的民族,才会有工匠精神,否则就是空谈。因 为只有讲究,才会有精神,处处“将就”,“工匠精神”中最核心的“讲究”,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三,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企业组织必然有自己的做事标准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管理文化。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一个最具体的、最核心的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观。只有把客户、消费者摆在第一位,才能实现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商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才能把附加值做到最大,才能以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实现企业存在的价值。为了实现企业的这一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观,在管理上可能要采取许多方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要管理好“灵活度”与“守纪律”的关系。 
第四,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方式。假货盛行是工匠精神的天敌,政府要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惩罚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形成制假必重罚的机制。要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土壤,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
 第五,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层次最高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国家最高层面的大力鼓励和实质性的长期激励,才能慢慢形成。中国要崛起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高度重视技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让工人技师也有地位及崇高的身价,是鼓励实体经济复苏、抑制社会浮躁、恢复崇高实业和技术技能的开始。
 3、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 1200 字左右的文章。 [深度解析]
 “工匠精神”是公务员遴选考试中的高频考点,经常在策论写作中出现,广大学员要引起高度重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引发了社会诸多关注和思考。随着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传统工匠逐渐从历史舞台中退出,于是有观点认为工匠精神已经过时了,事实并非如此。据统计,截至 2012 年,寿命超过 200 年的企业,日本有 3146 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 837 家,荷兰有 222 家,法国有 196 家。之所以如此多的长寿企业集中出现在这些国家,是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根据辞海的解释,“工匠”指的是有一定工艺专长的匠人。《周礼·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乏榫卯、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饱含工匠精神的产品。 世界工业强国的形成与它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密切相关。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过去一百年成功的钥匙。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让德国百年工业品牌扎堆出现,也让德国在欧洲经济一片困顿时保持一枝独秀。“匠人精神”在日本也被称作“职人气质”。日本超过 200 年的企业居全球之首,这些“百年老店”的经营模式都不是急着“做大做全”,而是专注一种商品或者一种技术。 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工匠精神是在工匠技艺和品德传承中形成的文化,是敬业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敬业奉献精神是工匠精神在“德”维度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于之“德”亦在于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无论是传统的师徒模式或学徒模式,还是现代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都强调着对知识技术的关注和对技术人员的推崇。
 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 99%提高到 99.99%;二是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四是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品质,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这些优秀的工作精神和品质在今天的社会中依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匠人情怀饱含着匠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传统的工匠虽然也从事制作活动,但是那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一项简单机械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体力劳动,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创造过程,是一个不断对技艺、产品进行提升完善的过程。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指出:“工匠可以随意左右自己的行动。因此,工匠可以从工作中学习,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及技能。”正是这种具有创造 性特征的工匠精神造就了一批杰出人士。瑞士的钟表匠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同一道工序,钟表匠们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 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追求完美和极致。
 从江户时代,在日本的匠人间就已经形成了产品精益求精的“荣誉法则”。日本匠人将产品的好坏与个人的荣辱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身上具有强烈的自尊感,认为制作一件优良的产品,是自己的极大荣耀,如果由于自己的疏漏而导致 产品残缺,即便在市场上销量不错,也认为是巨大的耻辱。正是在这种“荣誉法则”的推动下,他们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对技艺精致的追求达到了神经质般的 狂热程度。
 产品是工匠自由意志和自我价值的表达。工作者对工作过程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利,产品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构造,渗透在作品中的是自我想法的表露,体现了自我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自我通过工作精神获得了客观化的表达。以工匠的态度来做事,工作就不再是一件不得不做的痛苦事情,而变成了一种忘我的投入。工作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活动的自主展开,整个生活就是一种投入的人生状态。工作本身就是生命的外在表达。自我的价值存在于自己双手所能控制的作品中,不依赖于其它外力,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匠人情怀体现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中。在传统的工匠生活中,多数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师傅向学徒传授手艺的过程中,在一起朝夕相处,耳提面命,不仅传授的是技艺,还传授了做人的道理和坚韧、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匠人的制作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行为感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同事间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工作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工匠精神所营造的亲密情感与精神交流是现代化的组织模式所无法替代的,也是现在我们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更需要研究改进的。 精业与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精业与敬业体现着人们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工匠精神代表的精雕细琢的精神永不过时,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更需要弘扬精业与敬业的工匠精神。
 精业体现着工匠的创造精神与工作态度。“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在某种程度上,“巧”是工匠的代名词,能称之为工匠的人就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当人们赞美一个工匠时,经常会用“巧夺天工”、“能工巧匠”、“鬼斧神工”、“巧同造化”之类的词语来表达对工匠的赞美之情。那些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的熟练,更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鲁班以其发明创造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器物而被后人尊奉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奚仲因为造车而闻名于世,此外还有“虞驹作舟”、“仪狄作酒”、“夏鳍作城”等。这些工匠的创造发明,并不只是一种简单模仿的手工操作技巧,它在本质上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质。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也集中体现在能工巧匠创作的各种各样精致细腻的物品之中,比如青铜器、丝绸、刺绣、陶瓷等等。可以说,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工匠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精神特质。近两百年来的德国现代化道路,从外部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部看,支撑这一道路的是“工匠精神”。当欧盟其它国家经济处于衰退中时,德国经济却能持续增长,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之归功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敬业体现着工匠的精神境界。敬业体现着工匠对人生职业的敬畏,体现着从 一种具体“技艺”到“道”的真谛的人生领悟,是“工匠精神”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为了把大家的鞋子做好,我们不让鞋匠去当农夫, 或织工,或瓦工。同样,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工匠对产品精 益求精的追求,对自己制作的产品的热爱,体现了对永恒存在与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引领工业文化建设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在当今社会,尽管传统的小作坊形式基本上被现代化的工业制造所取代,但是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统,却依旧贯穿于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之中,甚至成为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所在。工匠精神指向的制造不仅是严格地按照技术标准和生产要求机械的重复和模仿,更在于按照近乎严苛的技术标准和近乎挑剔的审美标准,以良好的精神驱动和技艺经验,一丝不苟地赋予产品质量和灵魂。
 工匠精神不仅涉及到中国制造及其产品质量,更是人们普遍的职业和工作伦理的集中体现,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不仅是工作者的优良品质,也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精神的实践要求。敬业奉献精神是工匠精神在“德”维度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于之“德”亦在于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无论是传统的师徒模式或学徒模式,还是现代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为主要工业技术研究主体,都强调着对知识技术的关注和对技术人员的推崇。
 建设工业文化是当前的迫切需求。我国虽然已是工业大国,但与工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差距更为明显。国外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业文化,而我国的工业化起点低、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缺乏自己的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受农耕文化影响,我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守旧、自给自足、追求快速盈利、做事不精细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劳动者素质不高,职业化素养、科学精神、工业精神缺乏。特别是近几十年工业化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不时发生。
 工业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包涵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追赶,文化上同样要跟上。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在工业文化上“补短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和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面临着巨大压力。在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启动、“中国制造 2025”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不仅要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等“硬实力”指标,更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国工业文化,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实现“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战略目标,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
践行工匠精神 迈向制造强国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但中国制造给人印象是质量不高、价格便宜。这是因为中国很多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对严谨的工匠精神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实践。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从制造 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 传承创新中国优秀工业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
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 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世界工业文化精髓,发扬工业强国的爱国精神,推动我国工业文化的传 承与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和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此形势下,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汲取养分,从民族工业的传承中探寻精气神,从工业文化入手增强中国工业的软实力成为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过去,我们对工业文化和工业软实力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和改造,这些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因此,工业文 化建设并不是要另辟蹊径,而是要融入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并在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开放借鉴已有的国际先进经验,兼收并蓄,创新工业发展理念, 建立符合时代特点的工业文化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建设工业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与现代工业文化的勤 劳、创新、效率、质量、诚信等观念高度切合。工业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指导,把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融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引领企 业发展方向,提升价值支撑、规范道德行为、凝聚发展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建设。
 同时,要大力宣传和弘扬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推动工业诚信体系、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建立。要弘扬劳动模范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德;要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刻苦钻研,埋头苦干,不断进取,奋发有为;要识大体、顾大局,提倡奉献精神,努力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风尚。
 提升中国工业软实力。工业强国的衡量不仅仅依靠工业科技水平等硬实力指标,还包含许多非技术的因素,即工业的软实力,如管理制度、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它体现的是工业管理的方法、制定游戏规则的能力、创新的理念和工业的精神等。制造强国建设必须同时推动以软实力提升为目标的工业文化建设。从产品层面来看,打造全球的品牌,让产品有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从国家工业形象来看,打造“中国工业精神”,传承和弘扬“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优秀工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制造业搞上去,创新驱动发展是核心”。追随、模仿、山寨换不来“制造强国”。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精神”的积累是多少代人、上百年的沉淀才形成的。中国工业在做大过程中,亮点不断,出现了不少世界级的企业,但很多企业家追求的不是高端的品质,而是依靠质次价廉去占领市场,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为规则短时间做大可以,但做强就别想。因此,要完成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需要在骨子里有创新精神做后盾。
 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李克强寄语芦山学子时指出:“工匠也可以成为大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先进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中国制造 2025》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 现这个宏伟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中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探索开展高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工业文化普及、先进制 造业人才培养的结合试点。提升新时期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增强技能人才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走技能成才之路,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 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工匠精神,专心专注钻研技能,努力使我国成为技能人才强国。
   [参考范文 1](1290 字)
用文化撑起工匠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同样,没有建立起支撑工匠精 神的文化体系,也就无法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无法从一个制造大国顺利地走向全球制造强国。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满足的是人类 生存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供给的极大丰富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将会驱使企业自动追求品质和品牌。未来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 精神,关键在于厚植市场竞争的土壤,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打破市场垄断。 如果行政垄断格局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日趋盛行,工匠精神就很难普遍出现。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所形成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行为文化。这是一个大议题。就重构国人的工匠精神来说,比较重要的,就是鼓励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挑剔”行为。美国管理学家波特在研究日本产品精细化的原因时指出,日本妇女在购物时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是日本厂商改进产品质量的重要的外在压力和动力。而国人“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的消费行为,其实是变相纵容厂商在构建“工匠精神”上的不作为。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的一个最具体的、最核心的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观。只有把客户、消费者摆在第一位,才能实现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商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才能把附加值做到最大,才能以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实现企业存在的价值。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要管理好“灵活度”与“守纪律”的关系。国人的工匠精神不足,一个表现是有时“灵活性”有余,对应该遵守的程序和规则采取变通处理方法,比如对应该严格遵守的加工操作程序和步骤,不是一丝不苟按部就班,而是“灵活地”跳跃处理。很难设想,这种“不守纪律”和程序的工作态度,可以生产出高精尖质量的产品。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方式。例如,假货盛行是工匠精神的天敌,如果政府对市场中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不处理,就等于是变相地放纵这类行为,最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使市场中充斥造假、模仿、偷工减料等行为。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土壤,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必须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惩罚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形成制假必重罚的机制。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工匠精神的价值观需要国家最高层面的大 力鼓励和实质性的长期激励,才能慢慢形成。“中国制造 2025”计划的实施,中国要崛起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高度重视技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我们感慨工 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匮乏,与制度设计中长期轻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轻视技术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有直接的关系。最近颁布的中共中直关于人才体制改革的重 要文件指出,工人技师可以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是很好的制度推动,是鼓励实体经济复苏、抑制社会浮躁、恢复崇高实业和技术技能的开始。
[参考范文 2](953 字)
以制度培育工匠精神
 自中直提出培育工匠精神以来,社会反响热烈。培育工匠精神是提升质量、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应有之义。为在改革纵深化条件下推动优质产品供给,7 月 26 日,国家行政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举办“培 育工匠精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 入探讨。
 “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指出,从历史角度看,工匠群体是各行各业的探索家和发明家,工匠精神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支撑。他强调,要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必须形成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加快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形成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技能光荣”“造作伟大”的社会风尚。建立并完善“工匠制度”,形成工匠职级晋升、荣誉授予、国际交流的机制,并在收入分配上向能工巧匠倾斜,以调动工匠“在车间完成创新”的积极性。
 针对如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强调了五点做法。第一,国家要将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劳动力质量作为非常重要的要素增长战略来看待。第二,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的工业文明结合起来,形成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内涵。第三,形成尊重技工、工匠的良好社会环境。第四,从制度上讲,要解决两个发展环境的问题,即有利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利于“精”“品”“美”“上”的市场环境。第五,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要有系统性的设计,由各行业的品质革命来带动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发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对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做了解读。他认为,发扬工匠精神需秉承求异思维,必须避免“模仿精神”,精益求精、独特专注。每个地区都要寻找自己的独特定位,打造既能体现创新又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产业文化,以形成百花齐放的产业发展状态,而不是齐步走的状态。
 “工匠精神需要通过制度去落实。”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强调,工匠精神是内在的自觉,需通过外在的制度约束来实现。第一,必须改变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一个补充的现状,尽快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第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将手工技艺纳入法律法规保护之下。第三,建立健全多方位的激励制度。第四,加强监管,严厉打击造假行为。第五,以生产性保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参考范文 3](1598 字)
领导干部要有“工匠精神”
 “要倡导精细化的工作态度,掌握情况要细,分析问题要细,制定方案要细,配套措施要细,工作落实要细。领导干部对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善于在 精细中出彩。”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对改进干部作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发人深省。如何把“工匠精神”嵌入领导干部的工 作理念中?如何知行合一地发扬光大“工匠精神”?如何让“工匠精神”助力我们走出振兴发展的新路子?这值得我们深刻领会,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工匠精神”,并不陌生。回溯几千年的华夏,有许许多多像鲁班、蔡伦一
样的优秀工匠,让中国的发明创造、精湛工艺享誉天下;近现代中国亦不乏执着坚守产品质量的企业,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理 念标注的同仁堂,就是工匠精神的代表;新中国的黑土地也为“马恒昌小组”等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大工业时代,在牛皮纸一样薄 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的大国工匠,更令人赞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工匠精神”之所以引发各行各业的价值认同,是因为社会期待克服浮躁之风, 呼唤“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品格和大众气质。
 “工匠精神”代表一种情怀、一种执著、一份坚守、一份责任。不仅企业需要“工匠精神”,领导干部对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领导干部推崇“工匠 精神”,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持重;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 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龙江振兴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当前的重中之重就是心无旁骛地抓落实,真正练就埋头苦干的真把式、雷厉风行的快把 式、追求卓越的好把式,而不是坐而论道的假把式、拖拖拉拉的软把式、弄虚作 假的歪把式。
 领导干部虽不能像陈忠实那样一生择一事,精心打磨臻于至善,成就事业巅峰,但也可以像“农民教授”李保国那样三十多年深耕岗位,一个心眼为百姓。领导干部的“工匠精神”要表现在实干兴邦、干字当头的观念中,体现在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里,刻画在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干事创业的状态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像工匠对产品要求一样,把细节和质量结合起来,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付出的是心血,产出的就是精品。
 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大庆工人克服技术落后、条件简陋的困难,艰苦奋斗、奋勇前进的事迹,从一个角度诠释了“工匠精神”,可以说,黑土地上诞生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也蕴含着“工匠精神”。如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领导干部要增强拼搏意识,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只有横下一条心,不回避、不绕道、不放过的措施迎难而上,探索研究,克服解决。如果遇到困难“怕”字当头,浅尝辄止,就会半途而废。 
 “工匠精神”倡导的执着和专注,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做好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都是“工匠精神”。无论是析困境之因,还是求振兴之道,都要从思想、思路方面破题。新的发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领导干部除了实干,还应该加上“守正出新”的 方法和手段,“独具匠心”的智慧和头脑,真正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 “为官避世平生耻。”领导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
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是因为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工匠精 神”的孕育和传承,需要制度土壤,同样,倡导领导干部的“工匠精神”,也需要良好的制度设计,科学定岗定责,让领导干部不怕出错、敢于负责,发扬真干、 实干、苦干的精气神,在笃定踏实、专业敬业中提升战斗力,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中提升创造力。
 
[美文赏析](3032 字)
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是一个可从多角度理解的范畴,但无论我们怎么去定义这一范畴的内涵,它都是指在制造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消费者至上为宗旨,十分注重细节,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生产经营理念;指那种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对产品质量严谨苛刻的、不懈的追求行为。显然,一般认为马虎将就、大差不差就行的中国企业,长期以来普遍缺少这种德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工匠精神”。缺乏工匠精神,被认为是现在和未来中国发展智慧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最大障碍所在。 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国人从来都不缺少工匠精神,古代我们有鲁班,近代我们有很多的老字号,如同仁堂、云南白药、茅台酒,现代我们有华为、中国高铁等世界著名品牌。但我觉得,中国古代、近代的工匠精神,留传下来的大多是美好的故事而不是世界著名品牌;现实中一些留传下来的老字号,不是在发扬壮大,而是后继无人,品牌的声誉和美誉度在变质、消失;在当代世界著名品牌榜中,来自于中国的品牌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于是一些人转而认为,不是中国人缺乏这种精神,而是中国不适合这种模式。工匠精神在当代,只适合于高成本高收益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反之,在人均收入低、消费档次低的条件下,绝大多数的国人都不愿或不能购买高质高价产品和服务,企业自然会选择低质低价、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我对这种意见的批评是:看看这些年中国人如何到海外市场抢购商品便可知晓,现在中国人的需求结构正往高级化方向迅速地升级,但并没有逻辑地转化为拉动本国企业工匠精神发扬光大的力量,而是转化成了对国外产品的需求。不是中国不适合工匠精神的模式,而是因为某种原因的作用,使这种精神无处发扬,无法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短缺经济、卖方市场格局下,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运行,塑造出了漠视消费者的各种企业顽疾,它们是不是我们历史上“工匠精神”淡化甚至在某些领域消失的根本原因?应该说,由于短缺的市场环境以及计划经济体制消灭了竞争,消灭了消费者本位,就直接把视消费者为上帝、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的土壤给铲除了。在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为了赢得市场竞争,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始意识到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下功夫。因此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开始增强,尤其突出表现在以出口导向为目标的市场领域,一些新的产品品牌开始出现。因此“工匠精神”的发扬和传承,只能在市场的环境和土壤中。在那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领域,如行政垄断的领域,根本就不要去奢求什么“工匠精神”。这一基于市场环境的认识,对中国人缺失工匠精神的分析最为常见,
也最有力。目前我国已经过了物资缺乏的年代,因此发扬光大过去的工匠精神、 追求中高端的转型升级很有必要,这是一种回归,回归初心、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中国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缺少“工匠制度”。人们经常问,为什么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不能通过制度创新,转变为工匠精神 去创造物质财富?为什么这种聪明经常转化为它的反面:造假、模仿、偷工减料甚至为了赚钱而故意生产有毒食品?工匠制度并不是哪路神仙来外生给定的,而是在经济社会体制系统的长期运行中内生的。
 由此看来,缺少工匠制度还是表面化的解释,制度背后相互作用的文化,才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深层次原因,即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缺乏和 必须重构的东西。例如,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有多少是提倡青年人去做一个扎实工作一辈子的“工匠”呢?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所以,没有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也就无法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无法从一个制造大国顺利地走向全 球制造强国。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满足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如果在贫困阶段,我们说提倡工匠精神有些奢侈的话,那么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卖方市场下所形成的物质产品文化,将被买方市场下的物质文化彻底替代,供给的极大丰富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将会自动驱使企业追求品质和品牌。在买方市场下,其物质文化的本质是竞争。未来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关键在于厚植市场竞争的土壤,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打破市场垄断。如果行政垄断格局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日趋盛行,工匠精神就很难普遍出现。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所形成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行为文化。就重构国人的工匠精神来说,一是要鼓励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挑剔”行为。美国管理学家波特在研究日本产品精细化的原因时指出,日本妇女在购物时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是日本厂商改进产品质量的重要外在压力和动力。而国人“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的消费行为,其实是变相纵容厂商在构建“工匠精神”上的不作为;二是要教育和鼓励国民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个人习性。只有爱干净、讲卫生的民族,才会有工匠精神,否则就是空谈。因为只有讲究,才会有精神,处处“将就”,“工匠精神”中最核心的“讲究”,就是扯淡。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企业组织必然有自己的做事标准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管理文化。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一个最具体的、最核心的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观。只有把客户、消费者摆在第一位,才能实现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商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才能把附加值做到最大,才能以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实现企业存在的价值。为了实现企业的这一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观,在管理上可能要采取许多方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要管理好“灵活度”与“守纪律”的关系。国人的工匠精神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把聪明劲用在“灵活性”上,经常对应该遵守的程序和规则采取变通处理方法,这种工作态度很难想象可以生产出德国那种高精尖质量的产品。很多时候,固守某种程序,看起来是傻,其实是精明。这方面国人需要学习和补课的地方太多。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政府 对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方式。例如,如果政府对市场中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不处理,就等于是变相地放纵这类行为,最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使市场中充 斥造假、模仿、偷工减料等自杀行为。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土壤,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必须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惩罚造假、 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假货盛行是工匠精神的天敌。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假货制造与销售得不到应有的处罚,那么没有人会愿意去精益求精,结果就是毁了 整个行业。中国许多行业在这方面教训惨痛,应尽快形成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形成制假必重罚的机制。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 或价值取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层次最高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国家最高层面的大力鼓励和实质性的长期激励,才能慢慢形成。最近颁布的中共中直关于人 才体制改革的重要文件指出,工人技师可以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中国人缺少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与制度设计中长期轻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轻视技术 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有直接的关系。“中国智造 2025”计划的实施,中国要崛 起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高度重视技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让工人技师也有地位及崇高的身价,是鼓励实体经济复苏、抑制社会浮躁、恢复崇高实业和技术技 能的开始。

(题目与解析来自网络,仅供参考。非小军师内部培训材料。)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小军师面试”或“小军师遴选大讲堂”

使用QQ“扫一扫”功能添加“面试报名咨询”或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面试报名咨询”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最新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实战派辅导 浸泡式学习

回到顶部
  • 客服电话

  • 1316750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