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的秋韵里幸福相约
胡忠雄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时光的年轮,再一次辗过秋的旷野,那秋声里的收获与喜悦,秋色里的明媚与灿烂,秋韵里的倜傥与斐然,全都沉静于相约长沙的恬淡与悠然。
今日的长沙,秋日静好,徜徉在这座全国唯一历经三千年而城名城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赏麓山红枫,领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傲然气节;乘一叶扁舟,感受“千古湘江一寸心”的文脉传承;立橘子洲头,激扬“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奔放意气;登天心古阁,心惟“万家灯火总关心”的忧乐情怀,“山水洲城”的独特气质便在不知不觉中溢荡开来……
一座城,有名山自显风骨。南北朝时《南岳记》言:“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由此得名。岳麓山耸峙于长沙湘江西岸,为南岳72峰之一,经过岁月的淬炼,早已成为融儒、佛、道为一体的文化名山。 “藏之大麓面江开,背倚名山纳楚材”,是莘莘学子负籍名山的千载书香;“一亭幽绝费平章,峡口清风赠晚凉”,是爱晚亭四时风光优美宜人的生动写照;“岩间古刹依山转,谷口晴云满树来”,是麓山古寺悠悠钟声啾啾鸟鸣的婉转和唱;“对云绝顶犹为麓,求道安心即是宫”,是云麓宫尽享道家旷达安然的自我修炼;“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是禹王碑刻真实记载大禹治水的丰功伟业……更让人心怀崇敬的是,青山有幸埋忠骨,黄兴、蔡锷、陈天华、蒋翊武、禹之谟……这些从湖湘大地走出的英杰,生前为民族复兴鞠躬尽瘁,身后于巍巍麓山魂系故里,护佑着这一方他们的深爱故土,铸就了这一脉不朽的麓山之魂。
一座城,有江水尽现厚重。湘江,宛如一条游龙,在长沙城蜿蜒曲折,一路逶迤,款款北去,流淌着三千年薪火相传的湖湘文脉。“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立于岳麓书院文庙的这一名联,道尽了湘江水脉与湖湘文脉的血脉联系。“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2300多年前,屈原于江边拄杖徘徊,写下了《天问》《离骚》《九章》等不朽名篇,并在自蹈汨罗江前留下《怀沙》这一怀念长沙的生命绝唱。“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100多年后,贾谊在江畔独自栖居,写下了汉赋名篇《吊屈原赋》,投诸湘水,凭吊屈子。“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诗圣杜甫于江阁黯然神伤,思接先贤,在湘水之上走完了他悲世悯人的一生……如果说,宋代之前,湘水更多承接的是忧国忧民的楚人情怀;那么自宋代以来,沿湘水流转的就是湖湘学派重实践的务实学风。“衡山何巍巍,湘流亦汤汤。”朱熹慕张栻得胡宏“体用兼赅”之学,自福建沿长江、湘水千里而来,与张栻会讲两月之久,奠定湖湘文化“知行并重”的特质。“西探指岳麓,凌晨渡湘流。”王阳明“缅思两夫子,此地得徘徊”,讲学岳麓书院,纳“知行并重”湖湘特质,开“知行合一”心学宗门。“湘近波千缬,湖馀势一青。”王夫之结庐湘水西岸,自号“湘西草堂”,潜心著书,接“知行合一”心学思想,开“经世致用”学说先河……“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楚文化、湖湘文化的传承就在湘江的千年吟唱中一程程行深流远。
一座城,有芳洲更添秀美。 湘江在长沙穿城而过,一路抛洒下15座宛如翠螺的洲岛,以它们风情万种的容姿装点着长沙的四季,用它们丰饶多变的表情记录着城市的变迁。橘子洲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星城何处最堪留?橘子洲头风物遒”。这片全球最长的城市内河绿洲,以麓山为屏,与湘水为伴,令人心醉神往。1925年的深秋,风华正茂的青年毛泽东,独立于斯,望着滔滔北去的湘江,写就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心忧天下、济世救民的壮志豪情。洲以人传,诗壮名城。介名山城市间,凌袅袅碧波上,橘子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洲”。而今,青年毛泽东的艺术雕塑伫立在橘子洲头,栩栩如生,守望着这座“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城市,笑望着“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游人,见证着“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盛景。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一座城,有历史倍增风采。沿着时间轴线回望,栉风沐雨、涅槃重生的长沙让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长沙的历史满是璀璨辉煌。在距今15—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长沙地区即有原始人类活动。上古时期,相传炎帝教耕,“崩葬于长沙”;舜帝南巡,“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殷商之世,长沙属扬越之地,出土于宁乡炭河里的四羊方尊,是“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至春秋战国,长沙地属楚国;秦初置天下三十六郡,长沙郡即为其一。到了汉代,设长沙国,此时的长沙城,文化璀璨、科技繁荣。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襌衣,重仅49克,薄如蝉翼、轻若卵幕,用现代工艺都难以仿制。及至之后的走马楼吴简、铜官窑彩瓷……都是长沙厚重文化的鲜活注脚。长沙的历史又可谓命运多舛。身处百战之地,战争与毁灭成为长沙历史不可回避的热词。“关公战长沙”的故事流传久远,是较早关于长沙的战争记录。南宋建炎四年,金兵灭北宋后进攻长沙,“屠其城而去”。元代至元十二年,元军围攻长沙三月之久,最终城破。元末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长沙历经四年鏖战。近代史上著名的四次长沙会战,书写了“一寸河山一寸血”的英勇篇章。“文夕大火”,更是让这座城市化为灰烬。但一代又一代永不言败的长沙人,一次次创伤而不气馁、一场场阵痛而不屈服,“历经沧桑终不改,洗尽铅华呈素姿”,长沙留给世人的,永远是三千年正青春的绚丽芳华。
一座城,有精神方成名邦。在穿越三千年的历史沧桑中,长沙早就造就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生生不息、历久弥坚。光绪年间,晚清重臣左宗棠来到长沙城南书院读书,之后在西园北里长住,“心忧天下”就出自左宗棠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无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还是“还身天地已千秋,回首中原感百忧”的黄兴,古往今来的长沙仁人志士无不胸怀天下,心忧苍生。“敢为人先”则出自长沙另一段史话。东汉末年,董卓篡汉,关东诸侯游疑不前,长沙太守孙坚率长沙子弟每战争先、抵力死战,两度仅以身免,带领长沙子弟率先攻入洛阳。正是有感于这段英雄史话,唐代诗人吕温赋诗云:“忠躯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如果说“心忧天下”,体现的是长沙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那么“敢为人先”,则体现了长沙人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积极进取精神。“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正是秉持着“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时务学堂、第一师范、新民学会、《湘江评论》,相继开中国近代风气之先;曾国藩、郭嵩焘、杨昌济、唐才常、邓中夏、蔡和森、刘少奇、胡耀邦……无不饱饮长沙水、亲炙长沙魂,从长沙走向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长沙县人田汉写下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和复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长沙作为湖南的中心,在风云激荡的百年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湘水流入海,楚云千里心。回望来时路,三千年的历史绘出“万家烟雨画图中”的秋日盛景,呼应亘古而至的历史文脉,让我们在长沙的秋韵里幸福相约,一起感受穿越历史风烟的诗画千年。
(作者系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
实战派辅导 浸泡式学习